朋友上个月突然问我:“手头有一百万闲钱,扔理财里一个月能薅多少羊毛?”
我当时正喝着便利店买的冰美式,差点把吸管咬断。不是因为这问题多难,而是我恰好经历过——去年继承了一笔意外之财,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个,我像个拿到新玩具的孩子,折腾了整整三个月。
先说结论:如果你指望靠一百万实现“躺平自由”,大概率会失望得想把银行APP卸载了。
当时我把钱拆成三份试水:40万扔进某头部平台的活期+(当时年化2.8%),30万买了90天封闭理财(宣传页写着“历史年化4.2%”),剩下30万冲进债基——因为隔壁炒股的老王信誓旦旦说“债市今年稳如老狗”。
一个月后对账时我笑了:活期+赚了933块,封闭理财显示浮动盈利约1050块(但取不出),债基反而倒亏了800。算下来净收益差不多刚够交我家那个月的物业费加水电燃气。
最讽刺的是什么?同期我媳妇用六万块倒卖限量版盲盒,净利润是我的三倍。
理财经理不会告诉你的事
所有产品页面都用“年化”这个词,像一层精致的滤镜。当你真金白银砸进去才会发现,所谓的“预期收益”根本是薛定谔的猫——不到赎回那天永远不知道是死是活。我后来才想明白,那些动辄标注4%-5%的产品,本质上是在卖给你一种“稳健暴富”的幻觉。
比收益更重要的隐藏成本
有三天我疯狂对比十几家银行的T+0产品,发现收益差其实不超过0.5%。但为了这微乎其微的差异,我耗掉的时间相当于看完两季权力的游戏。更别提每次看到收益波动时那种心跳过山车般的消耗——真的,情绪成本算进去的话可能都是负收益。
现在这笔钱我干脆拆得更碎:10万留着随时取用,60万锁进三年期大额存单(虽然利率只有3.5%,但睡得更踏实),剩下30万定投指数基金。承认吧,对普通人来说,理财的首要目标根本不是增值,而是跑赢通胀的同时保住睡眠质量。
最近看到个段子特别戳:“靠理财发家致富的只有两种人——卖理财的和骗你买理财的。”虽然偏激,但当你深夜盯着账户里绿油油的数字时,会莫名觉得这话有种残忍的诚实。
(写完看了眼今天的收益:+87.3元,刚好够买杯带榛果糖浆的拿铁。啧,至少今天能喝个免费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