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朋友圈,看到大学同学晒出他的001616基金收益截图,配文是“躺赢的感觉真好”。我盯着那条动态愣了半天——倒不是羡慕他的收益,而是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对待理财的态度,已经和父辈彻底分道扬镳了。
记得三年前我第一次买基金时,像个准备作弊的学生似的偷偷摸摸。在银行柜台前反复确认了三遍代码,生怕把001616输成006116。现在呢?年轻人把基金讨论区当成新型社交平台,收益率就是他们的社交货币。上周甚至看到有人把基金持仓做成了相亲简历的亮点:“年化收益15%,求匹配消费赛道研究员”——这荒诞程度简直能入选年度黑色幽默大赏。
说实话,001616这只基金挺有意思的。你说它是网红基金吧,它成立都快十年了;你说它是价值投资典范吧,它的持有人平均持仓时间才47天。这种分裂感特别像现在的年轻人:嘴上说着信仰长期主义,身体却很诚实地每天刷十次净值更新。我认识个95后基金经理助理,他说现在最头疼的不是选股,是怎么写季报才能让持有人别轻易赎回。“得用他们熟悉的语言体系,得在稳健表述里藏点梗,最好能不经意间透露自己也在熬夜追咒术回战。”
有时候我觉得,基金代码早就不是冷冰冰的数字了。001616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当代理财焦虑的实体化象征——我们既害怕错过行情,又恐惧成为韭菜;既嘲笑父母那辈只知道存定期,自己却把基金当成高级版的储蓄游戏。有个做行为金融研究的朋友说得更绝:“你们这代人的定投,本质上是用定期小额扣款来购买情绪镇定剂。”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谈论001616时,真正讨论投资策略的时间可能还不到三成。更多时候是在比较哪个平台的UI更顺眼,哪个大V的解读更带劲,甚至哪个基金经理的直播更有综艺感。上次该基金经理在直播里不小心露出劳力士绿水鬼,第二天直接上了热搜——老天,这年头管钱的人都要开始经营偶像人设了。
或许我们早就该承认,当代理财早就超越了单纯的资产增值需求。它成了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交身份的注脚,甚至成了对抗存在焦虑的仪式。就像我那个晒收益的同学后来私信我说的:“其实赚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觉自己参与了某个宏大叙事。”
所以下次当你输入001616时,不妨先问自己:到底是想让钱生钱,还是想给焦虑找个容器?在这个人人都是表演者的理财剧场里,我们究竟是被收益率绑架的演员,还是乐在其中的观众?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看了眼持仓,嗯,001616今天又跌了0.8%。但谁知道呢,说不定明天它就会成为我朋友圈的下一张社交通行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