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我偶遇了一位头发花白的交易员。他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那种专注又焦虑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后来聊起来,他苦笑着说:“每天最煎熬的不是盘中波动,而是开盘前那15分钟——明明知道所有牌面都已经亮出,却要眼睁睁等着裁判读秒。”
这句话点破了我对集合竞价长久以来的某种困惑。表面上,这只是个确定开盘价的技术环节:15分钟里大家申报买卖,系统按最大成交量原则撮合成交。但如果你只看到这里,就像只看了魔术师的右手而忽略了左手的暗袋。
我发现最讽刺的是,这个看似最“公平”的机制,其实是最赤裸的情绪角斗场。前一天晚上的利好利空、美股走势、突发政策…所有信息都被压缩在这15分钟里发酵。有次我尝试提前挂单博弈财报,结果开盘价却比我的报价低了3%——后来才想明白,那些机构早就通过算法预判了散户的预判。
某种程度上,集合竞价是个完美的行为经济学实验场。你会发现人们总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恐慌时过度压低报价,贪婪时又盲目追高。有个反直觉的现象是:往往开盘价越是“完美”贴合前日收盘,当天的波动反而越剧烈——因为这说明多空双方根本没能达成真正共识,只是暂时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现在的量化交易让这个游戏更加诡异。某些算法能在最后3秒内撤单重报,普通投资者就像拿着弹弓和隐形战斗机对战。我甚至怀疑,所谓“价格发现”功能正在被异化——当70%的报价来自机器时,我们发现的到底是资产真实价值,还是算法之间的默契共谋?
最让我忧虑的是,这种机制正在塑造一种奇怪的交易人格。很多人养成在9:15-9:25期间疯狂刷行情的习惯,那种等待判决的焦虑感,比真正交易时还要强烈。某种意义上,集合竞价成了现代金融版的罗马斗兽场——明明还没到搏杀时刻,看台上的观众已经把自己代入角斗士的处境。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机制的副作用。当开盘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跳空缺口,当散户越来越习惯用“竞价期间挂涨停抢筹”这种赌博式操作,这个本意是平稳开盘的工具,反而成了加剧市场躁郁症的推手。
那位老交易员最后说了句让我至今回味的话:“真正的高手,往往在集合竞价时段反而离开屏幕去泡茶——因为他们知道,重要的不是猜中开盘价,而是看破那群猜开盘价的人。”在这个被算法和情绪双重扭曲的镜厅里,或许最大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闭上眼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