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的咖啡厅里,我听见隔壁桌两个穿着西装的小年轻兴奋地讨论着”终于能当上包租婆了”。他们说的是刚认购的REITs基金——用几千块钱就能拥有物流园区或高速公路的一小块砖头,听起来确实像那么回事。我搅拌着杯子里30块钱的拿铁,突然想起老家县城那个真正的”包租婆”王阿姨,她靠着三栋自建楼收租,最近却愁眉苦脸地抱怨空置率越来越高。
REITs这玩意儿被包装成”不动产民主化”的神器,让小白领们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真成了手握一串钥匙的房东。但恕我直言,这更像是资本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游戏。你看那些招募说明书里光鲜亮丽的现金流预测,却不会告诉你某个产业园可能正被新能源车企的退租潮困扰——就像我去年在苏州调研时看到的,整栋玻璃幕墙大楼亮灯率还不到三成。
最讽刺的是所谓”抗通胀”特性。理论上租金会随物价上涨,但现实是写字楼市场正在上演残酷的”囚徒困境”。我认识的一位物业经理私下吐槽:”现在业主们就像揣着炸弹抢椅子,宁可降价30%也要先把人骗进来。”这种底层资产的真实状况,经过层层包装后,到投资者手里就变成了年报里一句轻飘飘的”出租率小幅波动”。
让我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REITs本质上是个”看天吃饭”的买卖,只不过把个体房东的焦虑转化成了基金持有人的集体焦虑。去年某保租房REITs遭遇大规模赎回时,那些以为买了”稳健资产”的投资者才猛然发现,原来不动产的流动性可以比混凝土还凝固。这让我想起2020年在美国见过的场面——某个购物中心REITs暴跌时,基金经理还在电话会议里强调”基本面良好”,而当时停车场里的荒草已经长得比人还高。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这种工具。在某个失眠的深夜,我翻完某只仓储物流REITs的180页评估报告后突然顿悟:或许我们不该把它看作投资不动产,而是在赌中国物流效率的提升速度?就像我跟踪的那只REITs,其真正价值不在于仓库本身的砖瓦,而在于其接入的智能仓储系统——那套系统能让分拣效率提升40%,这才是产生超额收益的魔法。
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去读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的文件。他们只看到”7%年化收益”的字样,就像看到房产中介橱窗里”学区房”三个字就血脉贲张。这种认知偏差让我联想到疫情期间的社区团购——人们以为自己买的是生鲜,其实是在为某个平台的算法数据买单。
说到底,REITs是个精致的矛盾体:它把最笨重的资产变成最轻盈的金融产品,却改变不了不动产本身的重力特性。就像我窗台上那盆塑料花,看起来永远鲜艳,但凑近闻终究没有真花的香气。或许某天我们会发现,真正值得持有的从来不是某个金融产品,而是那个能看穿包装纸的清醒头脑——尽管在当下,这种清醒往往显得特别不合时宜。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