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学,原来如此!

创业学:一场精心包装的现代苦修

(一)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创业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堪称行为艺术的融资路演。那个穿着黑色高领毛衣的90后创始人,用三个小时讲述了他要”颠覆传统睡眠行业”的智能枕头项目。最讽刺的是,当他激情澎湃地演示APP上的”深度睡眠曲线分析”功能时,我分明看见他眼角挂着两坨熬夜熬出的眼屎。

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说的那句:”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惜现实是,我们正把创业变成一场新型的集体癔症。

(二)

创业学

现在的创业学教材应该改名叫成功学幻肢痛治疗手册。那些精美的商业画布模板、SWOT分析框架,活像给创业者注射的精神麻醉剂。我认识个连续创业者,他能用精益画布把卖煎饼果子的生意包装成”早餐场景流量入口”,却说不清自己小区菜市场的真实客单价。

有个吊诡的现象:越是把创业维艰奉为圣经的创始人,越容易在第三年陷入”为了坚持而坚持”的困境。就像我表弟那个无人货架项目,明明数据已经证明模式跑不通,他还在朋友圈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拜托,你那不是寻找光明,是得了夜盲症。

(三)

真正的创业教育应该教什么?我觉得首先是”祛魅”的能力。深圳华强北有个卖手机配件的老张,他不懂什么蓝海战略,但深谙”下午三点后砍价空间更大”的街头智慧。去年他悄悄把摊位改造成直播基地,现在养着二十多个小主播。这种野生的商业敏感度,比MBA课堂上的案例讨论珍贵十倍。

(四)

最让我警惕的是创业圈的语言腐败。”颠覆”这个词已经被用得比方便面调料包还廉价,”生态闭环”听着像生物课解剖青蛙,”赋能”则沦为新世纪职场PUA话术。有次参加创业大赛,听到某个项目宣称要”用区块链重构人类信任体系”,我差点把咖啡喷到评委席上——您连公司财务章都管不好,还重构人类信任?

(五)

或许我们该回归到最朴素的创业本质: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同时赚到能养活团队的钱。杭州有个做老年助浴服务的团队,创始人就是因为给瘫痪的父亲洗澡时发现了市场痛点。他们没有酷炫的PPT,但在社区里积累了300多个忠实客户。这种生意可能永远上不了创新榜单,但让我看到商业该有的温度。

(尾声)

下次再听到”All in”、”赛道”这类创业黑话时,建议做个思想实验:把这些词替换成”赌上全部身家”和”街边摊位的竞争”,如果听起来像个笑话,那就该警惕自己是否陷入了创业表演综合征。毕竟,真正的好生意往往朴素得让人不好意思拿来吹牛——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在县城卖剁椒的湖南妹子,她微信签名是:”辣椒要剁得细,账要算得清。”这大概是我听过最实在的创业宣言。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95/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