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场景)
去年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我无意中听到两个创业者的对话。”现在上市就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其中一位晃着手机说,”只要你能讲出好故事。”他的同伴却冷笑回应:”可惜我们卖的是盒饭,不是米其林。”这段对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恰好道出了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最微妙的矛盾。
(个人视角切入)
作为见证过三次IPO失败的FA从业者,我始终觉得注册制像极了青春期的孩子——急于证明自己的成熟,却总在不经意间暴露出稚气。官方说这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但市场用脚投票的方式往往更诚实。去年某家年营收不足3000万、净利润连续为负的”元宇宙概念股”过会时,我分明听到交易所的键盘声里藏着一声叹息。
(反直觉观点)
最吊诡的是,注册制本应降低上市门槛,但现实是隐形门槛反而更高了。就像把高考改成自主招生后,表面上看是多元评价,实则催生出更疯狂的”竞赛军备”。现在创业者见投资人,PPT里要是没有”专精特新””卡脖子技术”这类关键词,简直就像穿着睡衣参加时装周。我认识的老张,硬是把做工业螺丝的生意包装成”高端紧固件进口替代方案”,估值瞬间翻了三倍——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审核”?
(行业黑话运用)
现在的Pre-IPO圈流行个黑色幽默:过去是”利润不够,关联交易来凑”,现在是”故事不新,赛道来拼”。某券商朋友透露,他们内部把招股书写作称为”造梦工程”,行业分析师自嘲是”科幻小说作家”。倒是有家做宠物殡葬的企业老老实实写着”毛利率65%”,反而被反复问询是否涉嫌暴利,这魔幻现实让我想起郭德纲的段子:说真话才需要勇气。
(数据与情感碰撞)
深交所数据显示,注册制实施后IPO平均用时缩短40%,但上市首日破发率却从12%飙升至37%。这组数字像杯冰美式——提神醒脑又带着苦涩。有个做半导体检测的客户,上市当天股价跳水15%后,在庆功宴上喝醉念叨:”早知道该听你的,选那个’量子计算清洗设备’的题材…”
(辩证思考)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实验确实催生出些有趣的变化。就像混龄班教学总会逼着孩子早熟,现在创业者路演时不再只会说”我们要做中国的XXX”,开始学着用数据说话。有个90后团队拿着三页A4纸的”技术替代路径分析”来找我,那种理工男特有的笨拙真诚,反而比天花乱坠的PPT更打动投资人。这或许就是注册制最好的副产品——让市场学会用显微镜看项目,而不是望远镜。
(结尾留白)
深夜加完班走出写字楼时,总能看到创业板大厦的LED屏滚动播放着上市企业代码。那些闪烁的红绿数字像极了青春期躁动的荷尔蒙,有人在这里实现梦想,也有人提前消费了未来。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或许我们该宽容地看待这场”叛逆期”,毕竟每个成熟的市场,都经历过热衷讲故事的年纪。只是不知道当潮水退去时,那些真正做盒饭的人,还能不能守住灶台?
(刻意保留的”瑕疵”)
注:文中”造梦工程”说法来自某券商内部会议,但具体来源已模糊处理——就像招股书里的风险提示条款,你知道它存在就好。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