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大学城,看到一家新开的振兴鸡排店门口排着长队。金黄酥脆的炸鸡香气混着年轻人嬉笑打闹的声音,让我恍惚间回到十年前第一次在台北夜市咬下那块爆汁鸡排的夜晚。说来好笑,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这块看似普通的街头小吃,有天会成为需要精密计算的资本游戏。
朋友老王去年差点加盟了这个品牌——要不是他姐夫拦着,现在可能已经赔得底朝天。据他透露,想开一家标准店,前期投入就得35万起步。这数字听着不算吓人,但细算下来简直是个无底洞:8万加盟费、12万装修、5万设备、3万首批原料,还不算每月2万的人工和1万5的租金。最离谱的是公司强制要求使用指定供应商,一箱冻鸡胸肉比市场价贵20%,美其名曰”保证品质统一”。
我翻过他们的招商手册,宣传页上印着”年回报率超40%”的诱人数字。但真正问过几个店主才知道,现在每天得卖200份以上才能保本。大学城店之所以火爆,是因为方圆三公里就他一家。要是像市中心那样每隔500米开一家,早就血流成河了。这让我想起共享单车当年的扩张逻辑——先跑马圈地再说,至于单点盈利?那是后期才要考虑的事。
有意思的是,虽然单店投资门槛不高,但品牌方真正的盈利点根本不在加盟费。你去查查他们母公司旗下还有食品加工厂、物流公司和装修队,整个产业链都被打通了。加盟商看似当老板,实则在给上游打工。这种商业模式妙啊——风险分散给个体户,利润留在集团内部。难怪最近听说他们要搞Pre-IPO轮融资,估值居然喊到20亿。
有次在行业论坛听某位高管酒后吐真言:”现在做餐饮的谁靠卖货赚钱?我们要的是网点密度,是品牌声量,是未来被收购时的谈判筹码。”当时全场寂静,只有炸锅里鸡排滋滋作响的声音格外刺耳。或许这就是消费投资的残酷真相:你以为在投资美食梦想,别人早把你当成地理坐标点来估值。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这些炸鸡品牌开始疯狂推联名款。从手游皮肤到动漫IP,甚至和某奢侈牌出了限定包装盒。明面上说是品牌年轻化,我猜真实原因是单靠产品已经卷不动了——大家用的都是同一家代工厂的腌料,能差到哪儿去?不如在营销端制造点新鲜感。这倒让我想起互联网行业经典套路:当基础功能同质化,就开始比拼皮肤和社交属性。
说实话,我挺怀念当年那个推着小车卖鸡排的阿婆。她不会算投资回报率,不懂什么叫私域流量,但总记得我嗜辣,每次都会多撒一撮辣椒粉。现在这些标准化门店的调味罐都设计成固定角度的,抖三下正好是标准辣度——精准,但也彻底杀死了那份属于市井的随性温柔。
或许某天当资本狂欢落幕,我们会发现最值得投资的,从来不是那些可以批量复制的商业模式,而是某个深夜巷口,那块烫得左手倒右手都舍不得放下的、带着人情温度的鸡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