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最近对盯着美股行情这事儿有点上瘾,又有点腻味。每天开盘前灌下第三杯咖啡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想起去年在曼哈顿下城那家吵得要命的酒吧里,遇到的那个对冲基金老哥——他当时醉醺醺地拍着桌子说:”这市场就是个被算法喂饱的赌场,而我们都是戴着领带的赌徒。” 当时我觉得这话太愤世嫉俗,现在倒品出几分真理。
眼下纳斯达克像个过山车爱好者,动不动就给你表演垂直俯冲和火箭拉升。就拿特斯拉来说吧,上周三因为马斯克发了个火星殖民的 meme,股价居然蹦跶了 5%——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用爆竹炸蚂蚁窝,纯粹是为了看它们慌不择路的样子。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到底是在投资企业,还是在集体参演一场大型行为艺术?
最让我焦虑的还不是这种戏剧性波动,而是所有人都在假装看得懂这场戏。分析师们捧着同样的财报,却能得出”强烈买入”和”立即抛售”两种结论,这比天气预报还不靠谱。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尝试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股价时,得到的结论是”当华尔街穿灰色西装的人增多时,标普500会有0.3%的波动”——这荒谬得让我笑出声,却又笑不出来。
某种程度上,当前市场最真实的情绪可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里。比如最近军工股异动时,我注意到领英上国防承包商员工的动态更新频率突然提升40%,这比任何财经新闻都更早暗示地缘政治紧张。又或者当苹果发布会前,深圳华强北的二手零件批发商突然开始囤货——这些藏在数据洪流下的毛细血管脉动,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信号。
不过说真的,我最怀念的可能是祖父那个年代的投资方式。他当年买可口可乐股票的理由纯粹是”每天送货的卡车都经过我家门口”。这种朴素的确定性如今已经被量子计算、高频交易和NFT猴子的新闻淹没了。有时候盯着彭博终端机上跳动的数字,会产生某种眩晕感:这些绿色红色的荧光数字,真的能衡量人类创造力的价值吗?
也许我们该承认,预测股市就像在暴风雨里放风筝——你可以感知风向,但永远别妄想控制闪电。最近我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观察街头:看看哪些品牌的快递车在社区里出现得最频繁,餐馆外卖包装盒的商标变化,甚至垃圾回收日时人们扔掉的电子产品包装。这些粗糙的田野调查带给我的洞察力,时常比财报电话会议更敏锐。
说到底,股市从来不是数字的游戏,而是人类恐惧与贪婪的体温计。现在当我再看到道琼斯指数狂泻800点时,反而会泡杯茶想起那个对冲基金老哥的醉话——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预判行情,而在于看懂这场集体催眠中,自己究竟愿意相信什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