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疗基金撞上中年焦虑:我的钱包和健康哪个先崩?

去年体检报告出来那天,我盯着”甲状腺结节”四个字发了半小时呆。医生轻描淡写说定期复查就行,我却连夜翻出所有保单和基金持仓——37岁这年,突然看懂什么叫”医疗支出黑洞”。

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鬼使神差点开了汇添富医疗保健的净值曲线。说实话,那些重仓股名单看得人头大,什么CXO、创新药、医疗器械…但真正戳中我的,是某篇研报角落里的小字:”本基金近五年最大回撤34.7%”。

这个数字让我莫名安心。真的,比起某些动不动腰斩的赛道基,医疗基金的波动简直像老中医把脉——你知道它肯定会颠簸,但总归死不了人。就像我那个做骨科植入物的朋友说的:”只要人类还在用两条腿走路,我们就永远有生意。”

但最近我开始怀疑这个逻辑。带老爸去装心脏支架时,发现集采后价格从3万变成7000,基金经理们真的算得清这种政策变量吗?某天深夜翻持仓明细,突然发现前十大里有家做医美面膜的公司——说好的严肃医疗呢?这感觉就像在中药铺里看见玻尿酸口服液,魔幻得让人想挠头。

最讽刺的是,去年收益率最高的时段,正好是全民抢布洛芬的时候。看来在A股,有时候病毒比研究员更懂择时。

现在我的定投策略变得极其分裂:一边加仓医疗基金,一边把健身卡升级成铂金会员。毕竟谁说得准呢,也许最后赚的医药费,刚好够付基金经理的管理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18/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