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投行工作的老友喝酒,聊起他最近参与的一个跨境并购项目。说到资金流转环节时,他突然感慨:”现在最让我佩服的,反倒是那些传统大行里的高层——明明守着最厚重的资产,却要逼着自己比Fintech公司还跑得快。”这句话让我愣了几秒,不禁想起去年在某金融论坛上有过一面之缘的某位中国银行副行长。
当时茶歇期间,我恰好听到他和几位科技公司高管的对话。这位看着儒雅温和的中年管理者,一边摩挲着咖啡杯沿,一边说出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就像骑着自行车换轮胎的人——既要保持现有业务平稳运转,又要给整个系统更换数字化引擎。”这个比喻背后,折射的正是当下国有大行管理者面临的深层困境。
“守城”与”攻城”的永恒博弈
传统银行体系的晋升机制往往偏爱风控型人才,但数字化时代需要的却是冒险家精神。这就导致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银行高管嘴上喊着”数字化转型”,实际决策时却下意识地选择最保守的方案。我认识的一位分行行长私下吐槽:”总行要求我们学习互联网企业的敏捷开发,但每笔超过500万的创新项目投资都要经过8个审批环节,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反敏捷。”
不过最近观察到一些变化。某省分行试点”科技贷”业务时,副行长亲自带队走访了27家科技企业,甚至允许项目组采用”容错备案制”——这在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或许正如那位副行长在内部会议上说的:”如果我们不能用创业者的心态看待创新,最后只会为别人养大了市场。”
KPI迷思与长期主义的拉锯
更值得玩味的是考核机制的悖论。银行体系的KPI通常按年度甚至季度考核,但真正的数字化转型需要5-8年的培育期。这就造成很多副行长级别的高管陷入两难:是要漂亮的当期报表,还是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有位资深业内人士打了个比方:”这就像要求农民既要保证今年的收成,又要同时改良土壤品种。”他提到某个沿海分行的案例,该分行副力排众议砍掉了部分传统盈利业务,转而投入区块链贸易金融平台建设。头两年考核排名直线下滑,第三年却凭借新业务实现弯道超车。
人文温度与数字效率的平衡
最让我深思的,是技术演进中的人文命题。去年某银行推进智能客服时,一位副行长特意要求保留人工服务快速通道:”我们要记住,冰冷的算法永远无法理解客户亲人离世时的无助。”这个细节让我看到,在数字化浪潮中,真正优秀的银行家反而更强调人的价值。
现在每次经过银行网点,看到那些正在学习使用智能柜员机的老年人,都会想起那位副行长说的话:”科技应该是桥梁而不是鸿沟,我们既要建造高速公路,也要保留人行步道。”这种包容性数字化理念,或许才是中国金融业转型中最珍贵的部分。
夜深了,窗外陆家嘴的霓虹依旧闪烁。那些亮着灯的办公室里,可能正有某位副行长在审阅区块链方案与人性化服务标准的平衡点。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关于金融本质的重新思考——当算法能处理绝大多数交易时,银行存在的终极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比任何财务报表都值得深夜深思。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