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在朴朴下单了一盒冰镇荔枝——这个反人类的购物时间点,却让我突然意识到某种荒诞的现实:我们这代人正在用VC烧出来的补贴,赎买深夜吃水果的“自由”。
朴朴这轮融资传闻像颗深水炸弹,炸出的不仅是生鲜赛道的又一轮血战,更暴露了当代都市人的生活悖论。三年前我采访过某生鲜平台创始人,他当时叼着烟说:“这行当本质是帮中产缓解焦虑——他们没时间逛菜场,又害怕外卖不健康,我们就造个‘手机菜篮子’的梦。”如今再看朴朴30分钟送达的slogan,倒像句精准的都市咒语。
有意思的是,这次融资时点很微妙。当叮咚每日优鲜们集体哑火,资本市场对前置仓模式早已退烧,朴朴却逆势拿钱。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私下吐槽:“现在投生鲜就像给马拉松选手打兴奋剂——明知道会猝死,但赌他能在倒下前冲到下一个补给站。”这种赌性背后,藏着更残酷的算法:比起商业模式可持续性,资本更在乎能否在巨头割据前抢到最后一块用户心智。
有件事特别讽刺。我家楼下菜场王阿姨最近装了朴朴的POS机,她边给芹菜洒水边嘟囔:“你们年轻人手机点一点,我这儿凌晨还要接单配菜。”科技平权的另一面,是把所有人卷进24小时在线的数字劳役。那些被即时满足宠坏的消费者(包括我),或许根本没意识到——所谓“半小时送达”的魔法,是用无数分拣员奔跑的汗水、算法对配送路的压榨、以及资本燃烧的焦味换来的。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数据维度。朴朴最值钱的或许不是那几百个前置仓,而是用户冰箱的实时地图。当你连续三周购买代餐奶昔,下个月推送栏就会出现健身私教广告;反复下单婴儿辅食后,早教机构的电话比丈母娘来得还快。这种颗粒度到极致的消费窥视,比社交平台的兴趣推荐可怕十倍——毕竟人可以伪装喜欢看哲学书,但骗不了自己明天要吃什么。
站在融资新闻的浪尖上,我倒觉得朴朴们真正的对手不是彼此。某天深夜取货时,我看见配送小哥的电瓶车和美团饿了么挤在同个路口等红灯,突然觉得荒谬——这些穿着不同颜色工服的人,本质上在同一个系统里赛跑。而资本押注的从来不是某个平台,而是我们这代人被异化的生活节奏能否持续产生现金流。
或许再过五年,当孩子问我“为什么蔬菜要在手机里买”,我该怎样解释这个魔幻的时代?是说“那时候所有人都在跑,连西红柿都要坐电动车赶路”,还是坦白“我们曾经用自由换了便利,最后两者皆失”?
融资战报上的数字终会褪色,但深夜亮起的手机屏幕,照见的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饥饿。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