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钱遇见黄浦江:上海基金圈的冰与火之歌

外滩的灯火依旧璀璨,但陆家嘴基金公司的会议室里,空气却凝固得能掐出水来。去年秋天,我亲眼目睹一位从业十年的基金经理在路演现场被投资人问得哑口无言——他管理的消费主题基金净值腰斩,却还在机械地重复”长期价值投资”的说辞。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座城市的资本游戏正在经历某种深刻的裂变。

上海基金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宁可错过风口,不能踏错节奏。但2023年的市场偏偏就是个节奏大师,昨天还在追捧新能源的资本,今天就能把AI概念股捧上天。我认识的一位私募朋友苦笑着说:”现在做路演得准备三套PPT,一套讲政策,一套吹赛道,还有一套专门应对突发黑天鹅。”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投资策略,某种程度上正是当下资本市场的缩影。

最让我困惑的是所谓”本土化智慧”的悖论。某家老牌基金公司去年高薪聘请了华尔街归来的量化团队,结果全年跑输同业平均水平15%。反倒是公司里那个坚持每天去豫园茶楼听老股民侃大山的基金经理,靠着对本地消费习惯的洞察重仓了某家区域白酒企业,意外斩获年度冠军。这让我不禁怀疑:在数据模型泛滥的今天,那些藏在弄堂里的生活智慧是否才是真正的alpha来源?

有意思的是,上海基金人正在形成某种独特的双重人格。白天在国金中心用流利的英文路演ESG投资,晚上在进贤路本帮菜馆里用上海话讨论哪个区的拆迁补偿更划算。这种撕裂感在某次行业聚会时达到巅峰——当某百亿基金经理醉醺醺地抱怨”现在选股不如会看风水罗盘”时,整桌人竟然都露出心照不宣的苦笑。

监管收紧带来的创意突围更值得玩味。某家小型基金公司悄悄搞起了”社区基金”试点,把产品说明书印在菜场优惠券背面,通过居委会大妈推广固收产品。虽然听起来荒诞,但三个月居然募集了8000万——这个数字让那些守着银行渠道的大公司瞠目结舌。有时候我在想,或许上海人精明的商业基因,终究会找到制度缝隙里的生存之道。

深夜的陆家嘴依然灯火通明,但玻璃幕墙里的焦虑早已换了人间。十年前基金人担心的是业绩排名,现在纠结的却是要不要转型做短视频投教博主。当某位管理200亿资金的总监在直播里跳起”挖呀挖”时,这个行业的精神分裂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

上海基金公司

或许黄浦江从来就不是平静的水面,而基金行业也不过是这片水域里特别敏感的浮标。当资本浪潮裹挟着太多欲望奔涌而来,那些还在坚持看财报的人反而成了异类。有天下雨打车经过外白渡桥,司机突然指着窗外说:”你看这些高楼像不像赌场筹码?”我突然觉得,这个行业最深刻的洞察,可能从来就不在那些精美的路演PPT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980/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