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盯着威士忌里的冰块突然冒出一句:“你说现在这些非流动金融资产,像不像冻在冰块里的金鱼?明明活着,却动弹不得。”我愣了两秒,突然觉得这个比喻精准得可怕——在流动性泛滥的时代,我们反而把最值钱的东西主动装进了冷冻柜。
传统的财务教材总爱把非流动金融资产描绘成战略布局的妙棋,仿佛企业高管们都是下围棋的绝世高手。但真实情况呢?我经手过三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案例,发现超过60%的非流动资产配置根本谈不上战略,更像是“财务版的拖延症”——当下决策不了的就往右边资产负债表一扔,美其名曰“长期价值投资”。有个做医疗器械的客户甚至坦言:“那笔持有五年的股权投资基金?纯粹是因为当时CFO换人,新来的不敢动前任留下的烂摊子。”
这让我想起2021年元宇宙最火时,某家服装企业突然公告购置了1.2亿的数字资产。当时分析师们绞尽脑汁给这种操作贴金,说什么“布局虚拟经济生态”。结果去年我偶然碰到他们财务总监,对方苦笑着透露实情:“其实就是老板玩NFT上头了,又不好直接走管理费用…”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资本市场上演,只不过被包装成了“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这个枯燥的会计科目。
流动性本身正在经历价值重构。当美联储的直升机撒钱模式成为常态,当比特币ETF能让最非标资产秒变流动资产,我们固执地把资产按流动性分级的行为,简直像在用竹竿测量海啸——去年某新能源车企的可转债一夜之间从非流动变流动,规模堪比小型银行挤兑,财务总监们当时崩溃的朋友圈我现在还存着当表情包。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冻资产正在异化成财务魔术的最佳道具。某地产公司连续七年通过调整非流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撑利润,审计师换了三拨都没捅破窗户纸。直到暴雷那天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堆“战略性长期股权投资”里,最值钱的是两箱2010年的茅台酒。这种操作本质上和老太太把压箱底的金镯子塞在枕头底下没区别,只不过套用了金融工具的华丽外衣。
或许我们该承认,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性划分早已脱离现实。在这个T+0交易普及到菜市场大妈都能秒炒可转债的时代,执着于区分流动与非流动,就像给互联网速度装拨号调制解调器。我见过最讽刺的案例是某公司刚把某笔投资划入非流动资产,第二天就因为被投企业突然IPO,财务部连夜开会讨论要不要重新调整科目归属。
说到底,非流动金融资产越来越像财务版的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盒子(变现)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是死是活。而当整个市场都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时,或许真正的风险不是资产缺乏流动性,而是我们早已失去判断资产真实价值的勇气和能力。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手机弹出某上市公司公告——他们刚把三年前购入的比特币矿机从“固定资产”重分类为“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看,魔术师又换道具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