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半,我像往常一样被咖啡因和焦虑同时唤醒。手指划过手机屏幕,奇摩股市的绿色数字在晨光中闪烁——台积电跌1.2%,联发科勉强守住平盘。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永康街咖啡馆偶遇的老张,他当时盯着同款界面喃喃自语:”这些数字比天气预报还善变。”
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我们是否活在一个巨大的行为艺术里。当大盘指数跳动时,你能在交易大厅听到集体倒吸冷气的声音——虽然现在大家都对着屏幕操作,但这种生理反应早就刻进DNA了。今天金融股集体装死,反倒是几只名不见经传的生技股突然暴冲,这种剧情比八点档还敢编。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我观察很久了:越是行情震荡的日子,散户们的聊天群组越活跃。昨天才在哀嚎套牢的朋友,今天突然晒出当冲获利单,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表演,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代投资人的集体潜意识——我们追逐的或许不是收益,而是那种”猜对答案”的快感。
令我困惑的是,明明知道看盘频率与投资收益成反比这个铁律,我们还是忍不住每分钟刷新三次。就像明知熬夜伤身却追剧到天亮,这种自虐式狂欢背后,藏着对失控人生的代偿心理。上周我试过整天不看盘,结果手痒到把手机锁进保险箱——你看,数字时代的新型戒断反应。
最讽刺的是财经台那些分析师。今天说”拉回就是买点”,明天改口”建议观望等待”,他们的预测准确率可能还不如庙口掷筊。但偏偏我们就是需要这种确定性幻觉,就像需要星座运势给自己心理按摩。
或许股市从来就不是理财场所,而是现代人的集体心理剧场。那些跳动的数字不过是投射焦虑的幕布,K线图的起伏根本就是我们心跳的具象化。下次当你又要下单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到底是理性判断,还是只是想给平淡生活加点刺激?
(写完这段我又手贱刷新了页面——该死,鸿海怎么突然跳水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