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晨三点的咖啡馆启示录
去年冬天在首尔弘大区一家24小时咖啡馆,我撞见三个大学生围着一台发烫的笔记本电脑激烈争论。凑近才发现他们在修改创业计划书的财务预测部分——那个戴渔夫帽的男孩正把”三年回本”改成”两年半”,他的女伴突然摔了鼠标:”我们真的相信这个数字吗?”
这个场景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市面上90%的创业计划书范文,都在教人如何编织精致的谎言。那些模板化的市场分析、标准化的发展阶段、套路化的盈利模型,活像批量生产的塑料花,鲜艳却散发着工业胶水的味道。
(二)商业计划书的”皇帝新装”
我们习惯性认为计划书是给投资人看的表演道具,却忘了它首先是创业者的镜子。我经手过237份创业计划书(别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最惊人的发现是:凡在”风险分析”部分写满官方话术的,最后都死在了没列出的风险上。
有个做宠物殡葬的创业者让我印象深刻。他在计划书里用铅笔标注:”此处数据夸大30%,因为竞争对手都这么干”,结果反而获得投资。投资人原话是:”至少我知道该在哪些环节盯着他。”
(三)”不完美”的杀伤力
哈佛那套SWOT分析模板害人不浅。去年辅导一个做非遗油纸伞的姑娘,我怂恿她把”优势”栏改成:”1.我外婆是最后一批会做六角宫灯伞的传人 2.仓库里还有三吨文革时期的桑皮纸”。结果这份带着桐油味的计划书,成了那年文创赛唯一被争抢的项目。
计划书里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的数字,而是像这样的细节:某个创始人写”团队优势”时坦白:”CTO有ADHD,但他在编程时注意力堪比狙击手”;另一个则在市场分析里标注:”第三项数据来自我连续28天在711门口数人流”。
(四)给计划书”松绑”的五个野路子
1. 在财务预测后附上你的记账本照片(哪怕有涂改痕迹)
2. 用客户手写评价代替调研数据(特别是那些有错别字的)
3. 团队介绍改成”我们吵架时会怎么和解”
4. 竞品分析增加”最想偷师对方哪一点”
5. 风险控制里写明”如果失败,首批清算的是我的哪部分尊严”
(五)计划书与墓志铭的奇妙关联
硅谷朋友讲过一个黑色笑话:投资人判断计划书真伪的标准,是看创业者有没有在最后一页偷偷写遗嘱。虽然极端,但道出本质——真正的好计划书应该带着体温,甚至能闻到汗水的咸涩。
下次当你打开模板文档时,试着先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明天公司就倒闭,这份计划书里有多少内容能让你红着眼眶说”至少我们真的试过”?那些模板里永远教不会的,恰恰是让商业计划真正活起来的东西:人类特有的笨拙、偏执与孤勇。
(写完才发现没按标准范文格式来,但这不正对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