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盯着时钟等过收市?不是那种急着下班打卡的等待,而是带着某种解脱的期盼——就像长跑最后一百米,肺部灼烧却已知终点线就在前方。去年某个闷热的午后,我瘫在券商营业厅的塑料椅上,看着电子屏上创业板指数像心电图般微弱起伏。当红色数字最终定格在15:00时,整个大厅响起一片参差不齐的叹息——有人如释重负地收拾保温杯,有人把揉成团的交易单狠狠砸向垃圾桶。
这个被神圣化的收市时刻,某种程度像现代社会的集体催眠仪式。我们真的需要这个精确到秒的休止符吗?当加密货币市场24/7永不眠,当海外股指期货在深夜继续搅动资金洪流,A股这座精准的原子钟反而显露出某种荒诞的庄严感。
我记得有个做量化的朋友说过更尖锐的观点:三点收市根本是监管层的“父爱式保护”——就像担心孩子熬夜的家长,强行关掉Wi-Fi路由器。毕竟统计显示,A股超过60%的非理性交易都发生在尾盘最后半小时。但保护的另一面或许是窒息?去年科创板试行做市商制度时,我们私下调侃说这就像给乖孩子突然发了夜店VIP卡——表面上还在乎门禁时间,实则已经悄悄拆了围墙。
最讽刺的或许是收市后的信息狂欢。上市公司总爱在15:01发布公告,基金经理的复盘电话会约在15:30,财经自媒体则抓紧在晚高峰前输出万字解读。那个所谓的收盘时刻,根本不是战争的终结,而是另类战场吹响的号角。我有次在收盘后接到客户急电:“快看某锂业公司的定向增发方案!”当时瞟了眼窗外渐暗的天色,突然觉得所谓交易时间,不过是资本给自己编造的童话时区。
或许真正的老股民都明白,三点之后才是见真章的时刻。你要在龙虎榜里嗅出宁波解放南路的操作痕迹,要从大宗交易折价率里倒推明日走势,甚至得盯着夜盘富时A50的波动来预判次日开盘——这些才是资本真正的腹语术。我认识某个私募大佬,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三块屏:一块显示A股实时行情,一块滚动海外期货,最大那块却是个黑白电子钟,永远定格在15:00。“这是提醒自己,”他弹了弹烟灰,“所有波动最终都会凝固成这个数字。”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收盘钟声时,不妨多想想那些仍在暗涌的资本。就像海面看似平静后,真正的巨兽才开始在深海转身。交易员的停止键按下时,或许正是价值投资者开始擦拭显微镜的时刻——毕竟只有当潮水退去,你才能看清谁在裸泳,而谁早已备好了另一套泳衣。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