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深圳一家科技园的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位创始人的对话。其中一位正揉着太阳穴抱怨:”Pre-IPO轮估值砍了40%,现在连老股东都不愿意跟投下一轮。”另一位苦笑着掏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某创业板公司刚刚公告终止定增的新闻。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注册制改革三年后,创业板的再融资游戏规则已经变成了一场微妙的心理博弈——既要让饿着肚子的创新企业吃到资本面包,又不能让市场消化不良。
一、政策工具箱里的矛盾美学
监管层对创业板再融资的态度,总让我想起小区里那位既想让孩子独立又怕他摔跤的家长。去年修订的再融资审核规则把小额快速融资通道额度从3亿元提高到5亿元,看似松绑,但同期对募投项目”必要性”的追问却越来越像毕业论文答辩——某家做智能传感器的企业被要求说明”购置2000万元检测设备的合理性”,而这份说明文件最终厚达87页。这种精细化管理背后,藏着个有趣的悖论:我们既希望资本市场能精准浇灌硬科技幼苗,又暗戳戳地担心水分蒸发太快会露出盐碱地。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2023年创业板再融资项目中,涉及半导体、新能源的过会率保持在85%以上,而传统制造业则跌破60%。这种”选择性输血”制造了新的市场分层:那些在路演PPT里塞满”碳化硅”、”固态电池”术语的企业,往往能获得监管和资本的双重绿灯。我认识的一位FA朋友甚至专门雇了中科院博士来帮客户”翻译”技术术语,用他的话说:”现在商业计划书得写出SCI论文的既视感才行。”
二、机构投资者的”橱窗购物”心态
二级市场的再融资正在演变成一场行为艺术。公募基金参与定增的平均锁定期从2020年的9个月缩短到现在的不足5个月,某些机构甚至发明出”定增+大宗交易”的对冲套餐。这让我想起服装店的打折季——大家只愿意为马上能穿的应季款买单,至于那些需要时间培育的前沿技术?先挂在橱窗里展示吧。
有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案例:某家生物医药公司去年定增时,原本计划募资10亿投入创新药研发,但在主要认购方要求下,最终方案变成了”3亿研发+7亿补充流动资金”。更戏剧性的是,公告发布后其股价反而上涨了12%。市场用脚投票告诉我们:在不确定性弥漫的年代,投资人更愿意为”保命钱”而非”梦想钱”买单。
三、危险的估值跷跷板
创业板再融资市场最吊诡之处,在于估值体系正在形成某种自相矛盾的闭环。Pre-IPO企业抱怨IPO收紧导致一级市场估值倒挂,已上市公司则苦恼再融资时不得不接受比IPO发行价更低的定价。上周某家锂电设备企业的定增价较市价折让21%,其董秘在私下饭局里吐槽:”现在搞定增像在当铺典当资产,明明手里拿着和田玉,却被评估成岫岩玉的价钱。”
这种估值认知差催生出两种极端策略:要么像守财奴般死守现金储备(某光伏企业账上躺着60亿现金仍坚持募资),要么陷入”融资-并购-商誉暴雷”的死亡循环。我整理过一组数据:2023年创业板再融资资金用于并购的比例降至15%,但并购标的平均溢价率却逆势攀升到惊人的7.8倍——说明市场正在用更少的交易追逐更虚妄的成长故事。
尾声:在弹簧门上跳舞
或许我们应该接受,创业板的再融资机制本质上是个精心设计的弹簧门:推得太猛会反弹伤人,力度不足又无法通行。最近注意到一个微妙变化: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采用”可转债+定增”的组合拳,这像极了广东人喝凉茶——既想要药效,又怕苦伤了脾胃。
下次再去那家科技园的咖啡馆,我可能会给那位创始人递张纸条:与其纠结估值,不如研究下深交所最新公示的再融资”正面清单”。要知道,在这个资本配置越来越像精密仪器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拿到钱,而是搞清楚钱袋子的锁芯结构——毕竟,连ATM机都开始刷脸识别了,何况是创业板的钱闸门呢?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特意查了那家终止定增公司的近况。果然,他们转而申请了20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你看,资本市场的智慧就在于:当正门需要排队时,聪明人永远能找到那扇半开的侧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