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淘金记:一个散户的血泪觉悟
(一)
上周三深夜,老张突然给我发微信:”兄弟,我看中一只创业板妖股,三天涨了40%,怎么才能上车?”屏幕这头的我苦笑——五年前的我,大概也会问同样的问题。
记得2018年刚入市时,我在某券商营业部开户,那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小伙子拍着胸脯说:”创业板?和买白菜没区别!”结果我的第一笔交易,用5万块亲身验证了什么叫”风险警示”。
(二)
现在打开任何财经APP,创业板开户条件都写得明明白白:两年交易经验+10万资产门槛。但真正要搞懂的,是藏在字缝里的潜规则。
有个冷知识:创业板日均换手率是主板的2.3倍(深交所2022年数据)。这意味着什么?就像在游乐场,过山车和旋转木马都叫游乐设施,但刺激程度天差地别。我认识的老股民里,十个玩创业板的,七个都在300开头的股票上栽过跟头。
(三)
去年参加私募交流会,某基金经理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主板是星级酒店后厨,创业板就是夜市大排档。”这话虽然刻薄,但道出本质——这里的菜色更生猛,但食品安全得自己把关。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后,破发率反而比核准制时期高了12%(Wind数据)。这就像超市取消价格管控后,有些商品反而开始打折甩卖。所以别被”注册制”三个字唬住,打新≠稳赚。
(四)
说到实操,我的血泪经验是:千万别把创业板当”速效救心丸”。2020年医药股行情时,我重仓的某CRO企业确实三个月翻倍,但隔壁老王追高的光伏概念股,现在还在山腰上喘气。
有个业内不成文的规矩:创业板持仓最好别超过你股市资产的30%。就像吃重庆火锅,麻辣锅底再香,也得配碗米饭垫胃。我的自选股里永远留着两只银行股当”压舱石”。
(五)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创业板龙虎榜上,机构席位出现频率比三年前少了近四成。这或许说明,专业玩家正在用脚投票。就像赌场里,当戴劳力士的老客都开始转战贵宾厅,散台的风险系数自然就…
所以回到老张的问题,我最后回了他三句话:
1. 先问自己能不能接受本金腰斩
2. 再看F10里有没有”专精特新”的标签
3. 记住创业板没有”错杀”,只有”杀错”
毕竟在这个没有涨跌幅限制的市场里,最大的风险不是买不到,而是卖不出。就像我那个装死三年的账户,现在还在等解套的春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