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创业点子:在焦虑经济时代卖”无用之用”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在第七次修改商业计划书时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可能把创业这件事想得太严肃了。当时窗外下着雨,咖啡机发出垂死般的呜咽,而我的创业导师刚发来第18条语音方阵:”你这个项目缺乏痛点!用户凭什么买单?”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京都寺庙看到的场景。游客们排队购买”烦恼焚烧券”,花500日元把写满心事的纸片扔进火炉。站在旁边的风险投资人朋友嗤之以鼻:”典型的智商税。”但当我注意到有人偷偷擦拭眼角时,突然明白了些什么。
当代创业最讽刺的悖论莫过于:我们拼命寻找痛点,却忽略了人们真正愿意付费的,往往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痒点”。日本作家森见登美彦有句话很妙:”现代人的真实需求,都藏在理性解释不了的冲动里。”
就拿最近在首尔流行的”发呆便利店”来说。每小时收费15美元的小隔间里,只提供一杯冰水和一个可以看云的窗户。投资人会议上,我亲眼见证这个项目从被嘲”荒唐”到估值破亿的全过程。创始人说他们卖的不是空间,而是”合法发呆的正当性”——毕竟在KPI至上的社会里,连放空都需要消费行为来背书。
我越来越确信,下一个创业风口藏在”反效率经济”里。当ChatGPT帮我们十倍速处理邮件时,东京银座的”慢递邮局”业务量却增长了300%,人们愿意支付溢价让手写信件在途中”迷路”三个月。这让我想起外婆总说”等信的滋味比读信更美”,当时只觉得矫情,现在想来简直是消费心理学大师。
有个实验很有意思:让两组人折纸鹤,A组按件计酬,B组折好的纸鹤会被当场销毁。结果B组的续订率高出47%。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虚无烘焙坊”的会员黏性惊人——他们制作的和果子必须在日落前喂给锦鲤。创始人佐藤小姐说:”现代人太需要没有KPI的创造了。”
当然,这类项目要避开传统路演陷阱。记得有次我介绍”云朵收藏俱乐部”(会员每月会收到不同城市上空云朵的触感样本),某个硅谷背景的评委直接摔了评分表:”Where’s the tech?”后来我们在淘宝众筹上线,家庭主妇和文艺青年们用订单投票——他们才不在乎什么区块链赋能。
最近让我心痒的创意是”人间观察订阅盒”:每周寄送一个陌生人丢弃的购物小票,附赠AI生成的消费心理分析。测试期间最受欢迎的是一位老太太连续30年购买同一款薄荷糖的小票集,有用户留言说:”比任何成功学课程都治愈。”你看,在这个数据裸奔的时代,我们反而愿意为别人的生活碎片付费。
或许真正的创业洞察力在于:当所有人都在拆解马斯克的成功公式时,有人发现地铁口卖氢气球的大爷才是商业鬼才——他深谙人们需要轻飘飘的快乐,哪怕知道它终会破灭。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创业计划,不妨试试这样说:”我想开家卖后悔药的公司,不过服用后只会更后悔的那种。”保准比什么Web3.0更能引起投资人兴趣。毕竟,这个魔幻的现实世界里,最稳定的需求就是人们对”不稳定”的永恒渴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