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想投资个儿童游乐场。我抿了口酒,看着他被霓虹灯映得发亮的脑门,突然想起五年前在城中村见过的那个倒闭的蹦床公园——老板蹲在褪色的充气城堡旁抽烟,像极了被雨淋湿的麻雀。
“你先别急着算设备多少钱。”我把酒杯往油腻的桌上一顿,“得先想明白你要卖的不是塑料滑梯,是当代家长那点可怜的喘息时间。”
这话可能有点刻薄,但真是这么回事。去年帮我表姐看孩子时发现,现在家长愿意为“让孩子放电两小时”支付的价格,简直比精酿啤酒的溢价还魔幻。社区里那个80平米的绘本乐园,次卡折合每小时120块——比很多白领时薪都高。
设备成本反而是最透明的部分。国产组合滑梯报价3-8万,进口的敢要20万,那些打着“德国认证”标签的软包护栏,拆开包装全是义乌代工。真正烧钱的是你看不见的:商场要求的消防喷淋改造、残疾人通道的坡度调整、还有为通过验收必须塞给某部门的“咨询费”。我认识个温州老板,300平场地硬是花了47万才拿到开业许可。
最讽刺的是保险。保险公司把儿童场馆列为最高风险类别,年保费动不动报出投资额的10%。但你要敢不买?上周热搜那个海洋球池摔骨折的案例,家长索赔金额够再开三家新店。
人力成本才是黑洞。现在00后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时薪20块当育儿员,逼得老板们不得不开出五险一金+季度奖金。更魔幻的是,抖音上那些网红安全员,拍段子比看孩子认真多了——有家店店长跟我吐槽,他们王牌员工每天要花三小时经营自己的“带娃日常”账号。
说到网红,这才是当代游乐场的生死线。你花50万买的荷兰攀爬架,可能不如某个百万粉博主带娃打卡的5秒镜头。我见过最绝的案例是某县城乐园,老板咬牙送了30个探店博主“终身VIP”,三个月后客流量翻了三倍——虽然核算成本其实在亏钱。
老王听得直搓下巴:“照这么说,没个200万下不来?”我给他续了杯啤酒:“200万刚够买张赌桌入场券。真正要赌的是明年教育政策会不会又变,隔壁会不会开更大规模的竞品,还有——最要命的——这波生育率下跌到底什么时候触底。”
夜市的霓虹灯在他脸上明明灭灭,像极了这个行业的景气指数。最后我说你要真铁了心干,不如先租个200平试水,留足六个月亏损准备金,最重要的是——给自己设个止损线。这行当赚钱的要么是玩资本并购的,要么是夫妻店熬成社区老字号的,中间那批跟风的基本都成了韭菜。
他结账时二维码扫得特别慢,不知道是不是在计算器上又默算了一遍成本。走出夜市时我看见路边儿童摇摇车闪着孤零零的光,投币口像张饥饿的嘴。或许所有游乐场生意的本质,都是往欲望的无底洞里投币,听着欢快音乐祈祷这次能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