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喝酒,他刚从某知名投资机构离职。两杯威士忌下肚,他苦笑着说:”现在做投资就像在流水线上挑西瓜——敲一敲,听个响,贴上标签就装箱。”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我对这个行业多年的观察里。
中国的投资公司正在经历一场身份危机。表面上,他们打着”价值发现”的旗号,但骨子里却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机器。我记得2016年参加某创投论坛时,还能听到投资人激情澎湃地讲述如何用三个月时间吃透一个细分领域。而现在?算法推荐的项目书、标准化尽调清单、甚至用AI生成投资建议——效率确实上去了,但那种与创业者促膝长谈到凌晨的笨拙执着,反倒成了稀有品。
最让我困惑的是所谓的”投后管理”。去年接触过一家被投企业,创始人苦笑着说,投资方派来的”运营专家”每月来一天,带着标准化的KPI模板指手画脚。”他们懂我们的技术壁垒吗?未必。但他们绝对精通怎么在三年内把估值做高五倍。”这种流水线式的赋能,到底是在培育创新,还是在催熟套现?
有意思的是,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硬科技、新能源这些热门赛道时,我认识的一位老派投资人反而在西南山区捣鼓预制菜项目。他的尽调方式很”原始”——住在当地农户家半个月,每天凌晨跟着去批发市场看交易流程。”数据会骗人,但沾着露水的青菜不会。”这种带着体温的尽调,在如今动辄要求”一周出TS”的快节奏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珍贵。
某种程度上,投资行业正在重演制造业的老路:用标准化取代手艺,用规模效应抹杀个性。当我们用同一套模型筛选项目,用同样的估值体系定价未来,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同质化的”优质标的”。这就像让所有的米其林厨师都使用预制菜——效率极高,但永远尝不到那道偶然诞生的惊艳滋味。
或许真正的投资艺术,恰恰在于保留某种”低效”。就像上海那家老牌基金,坚持要求合伙人每年必须有两个项目来自非商业计划书渠道——可能是展会上的偶遇,也可能是实验室门口的闲聊。他们最近投的一个脑机接口项目,创始人最初递来的PPT粗糙得像是大学生作业,但技术路线里藏着颠覆性的火花。
深夜写这些时,窗外陆家嘴的霓虹还在闪烁。那些玻璃幕墙背后的人们,是否还记得投资最初的模样?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带着体温的信任交付。当资本洪流席卷一切时,或许我们更需要那些愿意慢下来,在浪涛中打捞真实价值的”笨人”。
毕竟,最能定义未来的,从来都不是最会计算的人,而是最懂得看见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