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几个老友在南湖边喝茶,其中一个在上海打拼多年的朋友突然问我:“你说,我现在把浦东的老破小卖了,回嘉兴买套别墅怎么样?” 他眼里闪着光,像是发现了什么财富密码。
我没急着回答,先给他续了杯茶。这种问题这几年听得太多了——每次长三角楼市有个风吹草动,总有人把嘉兴当成救命稻草。说实话,我看着南湖边上越盖越密的楼盘,心里总泛起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价值洼地”的诱惑
中介最喜欢用“上海后花园”这个词来推销嘉兴的房子。从数据上看确实诱人:均价还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到虹桥的高铁却只要27分钟。我有个表弟去年在科技城板块买了套房,天天在朋友圈发嘉兴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消息,配文都是“最后的抄底机会”。
但说实话,这种狂欢让我隐隐不安。去年陪朋友去看某个号称“对标前滩”的楼盘,售楼处里八成都是上海牌照的豪车。销售顾问递来的宣传册上,硕大的“环沪第一站”下面,用极小字体标注着“本项目距规划中的沪嘉城际铁路直线距离约5公里”。这种文字游戏,懂的都懂。
被高铁透支的未来
我做过一个不太严谨的观察:嘉兴每个高铁站周边的房价,都比同地段其他区域贵20%以上。这很魔幻——人们花钱买的不是当下的居住品质,而是一张通往上海的通勤幻想。
但真正每天跨省通勤的人都知道,这根本是场消耗战。我认识个在张江工作的工程师,每天5点起床赶高铁,晚上9点能到家算早的。有次他苦笑着说:“每月3000多的月供加上2000多的通勤费,我在昆山租个房还能天天多睡两小时。”
更让我担心的是,这种“高铁经济”正在制造一种虚假繁荣。很多楼盘交房三年了,晚上亮灯率还不到三成。社区底商换了又换,最后只剩下房产中介和便利店苦苦支撑。这种“睡城”模式,我在北京的燕郊、深圳的惠州见过太多次了。
产业转型的阵痛
当然也有人反驳:嘉兴不是在搞数字经济吗?乌镇峰会、南湖基金小镇、嘉善示范区…概念确实一个比一个响亮。但作为一个经常跑企业的人,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传统制造业外迁的速度,远快于新兴产业落地的速度。很多开发区招商时说的“头部企业”,最后落地的可能只是个研发办公室,撑死了解决百来号人的就业。有次和某个产业园负责人喝酒,他吐真言:“现在招商卷得厉害,隔壁苏州工业园区给的政策,我们根本给不起。”
这导致个尴尬局面:高端人才嫌配套不够不愿来,本地年轻人又觉得机会少往杭州上海跑。我有个侄女浙大毕业,宁愿在杭州租15平米的单间,也不愿回嘉兴住家里140平的大房子。问她原因,她说:“回来除了考编进银行,还能干什么?”
我的矛盾建议
要是三年前问我要不要投资嘉兴房产,我可能会说“赶紧的”。但现在看着满城的塔吊,我倒觉得需要冷静冷静。
如果你真想买,我的建议可能有点反常识:忘掉高铁盘,看看老城区。特别是那些房龄20年左右,但物业还不错的二手房。这些房子虽然旧,但周边菜场、学校、医院都是现成的,租金回报率反而稳定。我去年帮父母换了套市中心的老房子,装修完租得比新区精装房还快。
另一种思路是赌政策红利。比如平湖接壤金山的那几个镇,天天传言要划给上海。但这种赌博风险太大,我亲眼见过有人2018年囤了套廊坊的房子等北京政策,现在首付都快跌没了。
最后说回我那个想买别墅的朋友。我给他算了笔账:同样的预算,在嘉兴买别墅的钱,够在上海市区付个老破小的首付,虽然住得憋屈,但保值性和流动性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他听完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了句:“可是…我就想有个院子能种棵枇杷树啊。”
这话突然点醒了我:我们讨论房产投资时,是不是太沉迷于数字游戏,却忘了房子最本质的还是生活本身?嘉兴的房子值不值得投资,可能取决于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资产增值的表单数字,还是傍晚能在自家院里摘枇杷的实在幸福。
这个问题,或许连最精明的炒房客都给不出标准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