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个做私募的朋友喝酒,几杯下肚后他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还有‘一尘不染’的投资吗?”我盯着杯子里晃动的威士忌,突然觉得这问题像根刺,扎进了这些年所有投资人的隐痛里。
我们这行总爱谈“纯粹”——纯粹的价值发现,纯粹的基本面分析,纯粹的长线布局。但现实是,市场早就是一锅浑水。算法交易在微秒间割韭菜,政策风向一夜转向,甚至朋友圈一条谣言都能让K线抽风。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像投资人,倒像个在菜市场抢特价鸡蛋的大妈,拼的是手速和运气。
去年我参与过一个新能源项目,团队履历光鲜、技术参数漂亮、市场空间测算得像科幻小说。但尽调时我多了个心眼,托人打听到某位技术大拿其实早已淡出核心研发——人家忙着搞直播卖课呢。你看,报告里白纸黑字的数据能造假,PPT里金光闪闪的愿景能画饼,连西装革履的创始人都可能是AI剪辑的线上会议替身(真事,某VR公司就这么骗了三轮融资)。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试图用更复杂的风控模型过滤杂质时,模型本身成了新的污染源。有个量化团队曾得意地给我展示他们的“舆情净化系统”,结果我发现这玩意儿会把董事长离婚八卦和钢厂爆炸事故归为同一风险等级——毕竟都涉及“人员变动”关键词。机器越聪明,人类越容易犯懒,最后连常识都忘了:锅炉炸了会影响产能,老板换老婆可不会让财务报表更难看(通常来说)。
或许真正的“一尘不染”,恰恰要接受尘埃的存在。就像我认识的一个老派投资人,至今坚持每季度开车去工厂数出货卡车。有次他发现某消费品牌宣称的爆款产品仓库积灰,但厂区外卖煎饼的摊主却说“这厂子工人最近老加班”——反向推导出其实是在给代工品牌赶工。这种带着汽油味和葱花味的尽调,比任何第三方报告都干净。
现在我看项目书时,总习惯性翻到最后一页看打印日期。如果墨迹蹭一手,说明是临时赶工;如果纸张边缘发黄,可能是回收纸打印——要么公司极度节俭,要么根本没人真在乎这份报告。这些细节比审计报表更真实,毕竟机器还没学会在PDF里模拟油墨的渗透度。
朋友问我到底投什么最纯粹,我晃着杯子说:“威士忌吧,至少酒精浓度骗不了人。”但说实话,或许只有承认投资永远做不到一尘不染,反而能更接近真实。就像暴雨后泥泞的工地,虽然踩一脚烂泥,但你能看见地基里到底掺了多少钢筋。
(后记:那晚我们续了三次杯,最后达成共识——当下最干净的投资可能是买几箱茅台存着。别问为什么,醉汉的直觉有时候比清醒的模型更靠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