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听说“姚基金慈善赛”的时候,我心里嘀咕的是:这又是一场明星和富豪们的自我感动秀吧?毕竟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慈善似乎越来越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公关表演——镁光灯、红毯、社交媒体热搜,最后配上一张放大支票的合影。直到去年偶然在朋友怂恿下当了回志愿者,我的偏见才开始松动。
那天的场馆后台,我看到易建联蹲着给坐轮椅的孩子系鞋带,动作笨拙得像第一次给女儿扎辫子的老爸。某个顶流小生避开镜头,往志愿者手里塞了张纸条:“麻烦转交那位穿蓝衣服的聋哑小朋友,告诉他投篮手型很标准”。这些碎片让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们批判的“作秀”,对某些人而言恰恰是黑暗中罕见的光亮。
但问题恰恰在这里——当慈善需要借助明星流量才能获得关注时,这本身就是个令人沮丧的悖论。去年赛后的捐款数据很说明问题:明星互动环节的募捐额占总资金的78%,而关于乡村体育教师生存现状的纪录片展映区,捐款二维码的扫描次数还不及某球星球衣的十分之一。我们究竟是在消费慈善,还是真正践行慈善?这个问题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
有意思的是,姚明本人似乎早就看透了这个矛盾。有次媒体群访时他说:“如果非要靠扣篮大赛才能让大伙儿关注山区孩子的运动鞋,那我愿意扣到四十岁。”这句话带着典型的姚式幽默,却透着一股无奈的清醒。就像明知糖衣药丸治标不治本,但至少能骗孩子先把药吞下去。
让我担忧的是另一种异化——当慈善赛事成为品牌方争相植入的营销场景,当“公益”变成某些人简历上的镀金标签。记得某企业高管在晚宴上侃侃而谈社会责任,转头却对助理说:“明年把我们logo在球衣上放大三毫米”。那一刻,香槟杯碰撞的声音听起来特别刺耳。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想:与其批判形式,不如追问慈善是否真正形成了闭环。去年姚基金发布的跟踪报告显示,2016年接受篮球装备捐赠的云南某镇中学,如今走出了省青训队的苗子——这种跨越六年的因果链,比任何一场比赛的比分都更有分量。慈善不是瞬时性的情绪消费,而应该是播种机,哪怕十颗种子里只有一颗能破土而出。
最近听说他们正在尝试把NFT数字藏品融入募捐体系,这个举动挺妙。既迎合了年轻一代的交互习惯,又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捐赠流向的可视化。虽然听起来有点科技公司的炒作味儿,但至少他们在试图打破“捐完钱就黑箱”的传统困境。
说到底,慈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就像那个暴雨夜,我看到志愿者撑着伞护送坐轮椅的孩子离场,自己的后背完全淋透却浑然不觉。这种细微处的真诚,或许才是穿透所有商业包装和形式主义的本质。明年我还会去做志愿者,不过这次要带个防水相机——有些真实的光亮,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