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说在新区买了套loft公寓,眉飞色舞地给我算账:”月租抵月供还有剩,十年后白得一套房!”我盯着杯子里晃动的啤酒泡沫,突然想起三年前把婚房买在燕郊的表哥——当年也是这般意气风发,现在每次家庭聚会都缩在角落闷头吃菜。
说真的,现在还有人把公寓当香饽饽,这现象本身就值得玩味。当抖音上满屏都是”0首付躺赚被动收入”的营销号时,我反而闻到某种熟悉的韭菜味——就像2021年全网教人买基金的那波人,最后都成了绿油油的景观植物。
必须承认公寓有其诱惑力。上个月陪朋友看某网红盘,精装loft配落地窗,开发商还承诺返租,销售小哥端着计算器噼里啪啦一顿敲:”您看,相当于打七折住豪宅!”那一刻连我都恍惚觉得错过这村没这店。但转身看见楼道里贴满的”中介代理纠纷调解告知书”,突然意识到所谓”托管租赁”根本是薛定谔的猫——在你真需要收租之前,永远不知道会不会暴雷。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当全社会都在讨论”资产荒”时,最不该碰的就是这种看似稳妥的陷阱。真正值钱的从来不是砖头水泥,而是附着其上的稀缺资源。现在的新建公寓最缺什么?是教育配套吗?是医疗资源吗?还是那种能让房价穿越周期的烟火气?说到底多数公寓项目就像美颜过度的网红——滤镜一关,露出的全是硬伤。
我认识某资深炒房客,去年悄无声息地把手里12套公寓全换成了老破小学区房。他的理论很刁钻:”公寓是消费品,住宅是生产资料。你会投资冰箱洗衣机等升值吗?”虽然偏激,但戳破了很多包装精美的谎言。更残酷的是,当下二手公寓市场早已是暗礁密布——某中介私下告诉我,他们门店挂的公寓房源平均滞留287天,最后成交价普遍比挂牌价打八折,这还没算上增值税这个隐藏BOSS。
当然总有例外。如果你能在陆家嘴找到单价3万的江景公寓,或者盯着某条即将通车的地铁线终点站挖宝,那算我前面都在胡说八道。但普通人哪有这种信息差?更多人是被”低总价”蒙住眼,忘了算资金冻结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最要命的流动性成本。
最近有个诡异现象:新建公寓的广告突然开始强调”圈层社交””共享办公”这些虚头巴脑的概念。这说明什么?说明硬价值实在编不下去了,只能开始贩卖幻觉。就像相亲时对方大谈星座运势却不提收入房产,大概率是准备坑你。
所以回到老王的故事。那天结账时我抢着买了单,看着他公寓钥匙上闪亮的logo突然有点伤感——这代人的财富焦虑实在太容易被收割了。或许我们该承认,投资本质上是对认知的变现,当所有人都觉得捡便宜的时候,往往离踩坑只剩三步远。
(配图建议:某公寓项目空荡的大堂与热闹的售楼处沙盘形成对比的纪实照片)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