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床第一件事,依然是下意识地摸过手机。屏幕亮起,指尖划过那些千篇一律的财经推送——某券商又喊出4000点,某首席分析师重复着“结构性机会”,某外资巨头一边唱多一边悄悄减持。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在找什么。是什么呢?是那个熟悉的红底白字logo,是那段带着沙哑嗓音的音频,是那种把K线图揉碎了拌进早茶里的烟火气。
老沙的博客,已经停更137天了。
有人说他转型做私募了,有人说他被约谈了,最离谱的说法是他带着这些年积累的“盘感”去终南山修行了。我倒宁愿相信最后这个说法——这市场确实需要点玄学,毕竟用经济学模型解释A股,就像用《论语》指导核聚变实验。
我怀念的不是他的预测准确率(说实话去年他那几次“黄金坑”喊得我差点真跳坑里),而是那种把宏观政策和菜市场猪肉价格挂钩的叙事能力。他能从美联储加息聊到小区门口煎饼果子涨价,最后居然还能圆回来说这对新能源板块是利好。这种逻辑链条——虽然时常断裂得像劣质珍珠项链——却比券商研报里那些“流动性合理充裕”“风险偏好修复”更像人话。
最近市场又在3000点玩跷跷板,让我想起老沙常说的“A股三大未解之谜”:1、为什么我们总有全世界最便宜的银行股和最贵的酱油股?2、为什么每次牛市来临的通知总是牛市结束才送到我手里?3、为什么每次跌破3000点都像初恋分手般痛彻心扉,而站上3500点又像渣男复合般疑窦丛生?
现在盯着那些用AI生成的盘前分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吃预制菜料理包,营养成分表很完美,但尝不出锅气。某知名投顾APP昨天推送:“重大利好!央行下调MLF利率10个基点”,点开发现是三个月前的旧闻重新打标签——算法连割韭菜都懒得换新镰刀。
或许老沙们被淘汰是必然的。当量化交易能在0.03秒内完成2427次调仓,当ChatGPT能同时生成8个版本的行业研报,人类那点带着汗味的盘感确实像马车夫面对高铁般尴尬。但我隐约担心,当所有决策都变成参数优化问题,市场会不会变成无数个智能体在黑暗森林里互相预判?毕竟你知道,算法最擅长的是在回测数据里过度拟合,而不是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敬畏。
上周在陆家嘴天桥遇到个老熟人,他神秘兮兮地说现在顶级游资都改修《道德经》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分明是在讲龙头股带动板块效应的宇宙法则啊!”我看着他眼里的血丝,突然理解为什么巴菲特要住在奥马哈——离曼哈顿的疯狂足够远,才能听见价值生长的声音。
所以现在每天8点,我依然会泡杯浓茶对着东方明珠方向发会儿呆。不是等老沙归来,而是在想:当K线图已经变成外星文明级别的密码,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精准的预测,而是能在暴跌时拍拍肩膀说“走,撸串去”的真人。
(后记:写完这篇突然收到推送——某上市公司公告将斥资千万购买“财经元宇宙分析师”。得,连赛博皮囊都要来抢饭碗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