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券商干了十五年的老油条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卖基金跟菜市场吆喝白菜没两样!”他醉眼朦胧地比划着,”你知道我们最新话术是什么?’震荡市更要买成长’——明明都知道现在是价值回归周期,但不说点反常识的怎么显得专业?”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某私募交流会上的见闻。当时有个90后基金经理在台上侃侃而谈”颠覆性投资逻辑”,台下坐着的退休教师却悄悄问我:”小伙子,他们说的阿尔法贝塔,是不是跟菜市场砍价一个道理?”荒诞的是,当晚那个90后管理的基金就登上了销售热榜。
或许我们都陷入了某种集体幻觉。券商拼命包装”明星基金经理”,把年化20%的收益说得像超市促销般稀松平常。但翻开历史数据就会发现,能连续五年跑赢指数的主动型基金不足15%——这个数字和抛硬币的概率差不了多少。最讽刺的是,越是包装华丽的主题基金,管理费收得越狠。
我有个偏激的观点:现在的基金销售本质上是在贩卖焦虑。去年帮亲戚整理持仓时发现,他持有的某科创主题基金三年亏了28%,但基金经理却在直播里说”布局未来要有耐心”。更魔幻的是,该基金公司同期发行的固收+产品,说明书里竟写着”可配置不超过20%的衍生品”——这哪是固收,分明是戴着安全帽玩蹦极。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成了数字游戏的囚徒。券商用夏普比率、最大回撤这些术语筑起高墙,让普通投资者既敬畏又自卑。但如果你把基金净值曲线和麻将输赢曲线放在一起,会发现惊人的相似性:都是随机漫步里的情绪波动。区别在于打麻将知道自己是在赌博,买基金却以为是在理财。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越来越多券商开始推”投顾服务”。表面说是帮客户资产配置,深想一层不过是把单项基金销售升级成套餐销售。就像把快餐店的单点汉堡改成全家桶,吃得撑不撑另说,反正套餐提成更高。某券商朋友私下说,现在推FOF产品最狠,因为能收两道管理费——这商业逻辑,比俄罗斯套娃还精彩。
或许我们需要回归最朴素的认知。投资本质上是用风险换收益,而不是听故事买梦想。下次遇到推销”颠覆性产品”的理财经理,不妨直接问:这只基金过去五年跑输指数多少个百分点?管理费是行业平均的几倍?基金经理自购了多少?——通常这三个问题就能让场面变得很有趣。
记得巴菲特说过,投资最重要的是不要亏损。但现在的基金营销话术恰恰相反,都在教人如何快速致富。当理性遇见贪婪,最后买单的永远是那些相信”这次不一样”的普通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