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同学吃饭,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理财APP的收益率。“年化12%,正规持牌机构!”他眼睛发亮的样子,让我想起十年前在五道口听人推销P2P时的场景。
说来讽刺,我入行金融十二年,反而越来越不敢轻易推荐“正规机构”。牌照是真的,合同是真的,但最后血本无归的案例也是真的。就像你去医院看见穿白大褂的都觉得是医生,但可能只是个推销保健药的——金融圈最擅长的就是把镰刀包装成手术刀。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越是把“正规”挂在嘴边的公司,往往越需要这个词来壮胆。真正稳健的机构就像老字号餐馆,顾客排队半条街,根本不需要在门口挂“本店不用地沟油”的横幅。现在某些理财公司恨不得把银保监会的批文纹在额头上,反而暴露了内在的虚弱。
我认识某家“持牌机构”的风控总监,他私下说现在最头疼的不是市场风险,而是销售团队的道德风险。“公司考核指标压下来,理财经理能把国债包装成对冲基金。”这话让我后背发凉——投资者以为买的是理财产品,其实买的是销售人员的演技。
最近有个词特别火叫“合规性套利”。有些公司拿着小额贷款牌照干着财富管理的活儿,用融资担保牌照做资金池业务。监管总是慢半拍,等发现问题时,韭菜已经割完三轮了。这就像打地鼠游戏,只不过玩家赌的是真金白银。
我越来越觉得,判断理财公司靠不靠谱,与其查牌照不如观察它的员工。如果公司前台都在买自家产品,财务总监把丈母娘的养老钱都投进来,这比什么评级报告都管用。可惜现在多是“总监买奔驰,客户买教训”的剧本。
有个反直觉的规律: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要做好亏本的准备,要是敢承诺12%以上,建议直接打110。真不是开玩笑,现在连银行理财都打破刚兑了,那些号称保本高收益的,本质上就是在和经济学定律对赌。
最近听说个新鲜事:有投资者开始用“相亲思维”选理财公司——不光看对方说什么,更要打听它前几任“对象”(客户)的下场。虽然听起来有点损,但比看明星代言靠谱多了。毕竟汪涵可以道歉,但你的本金不会道歉。
说到底,理财这个事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当所有人都追求“绝对安全”时,往往正孕育着最大的风险。就像2015年股灾前,连小区保安都在给你推荐配资公司。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我们应该在理财合同最显眼处印上这句话:“您预期的收益,可能正来自您本金的损耗。”
(写完这段突然收到条短信:“某证券正规持牌,今日牛股免费送…”得,又该换手机号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