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朋友喝酒,他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过来:”你说ppmoney这种平台,到底靠不靠谱?我老婆偷偷投了五万,说是年化8个点…” 他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酒杯,那种焦虑我很熟悉——就像三年前我在某暴雷平台损失半年工资时的表情。
说起来挺讽刺的。现在这些理财平台的安全宣传,越来越像婚恋网站的自我介绍。”银行存管”像不像”有房有车”?”国资背景”是不是很像”父母公务员”?而ppmoney最擅长的,是把风控报告包装成情书——满屏的”守护””安心””温暖”,却把最关键的风险提示藏在用户协议第38条的小字里。
我专门下载了他们的APP研究。注册流程堪比相亲问卷:从职业收入到风险偏好,连你平时买不买彩票都要管。但这套精密算法真的能保护你的钱吗?去年某知名平台爆雷前,用户评分还高达4.9星呢。现在的安全认证,某种程度上就像给游泳池贴”已消毒”标签——真正溺水时,救生员可能正在玩手机。
最让我警惕的是他们的社群运营。那些微信群里整天晒收益的”老用户”,怎么看都像赌场里专门安排的气氛组。上次看到个退休阿姨说要把养老金都投进去,管理员立刻送上三朵玫瑰表情包——这种温情攻势,比冷冰冰的风险提示杀伤力大得多。
当然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我确实认识在ppmoney稳定赚了四年的人,但人家是金融从业者,每天盯着资金流向就像猎豹盯羚羊。普通用户哪有这种精力?当我们被”新手专享12%”冲昏头时,根本不会注意他们资产端那些晦涩的供应链金融项目,其实挂着30%的融资成本。
最近他们开始推”家庭财富计划”了,这让我后背发凉。把教育金、养老金都绑在一个平台上,就像把全部鸡蛋放进镶着金边的篮子——金边是真的,但篮底可能有洞。还记得当年e租宝打广告打到央视吗?现在某些平台的宣传阵势,简直是在复刻那种疯狂。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问”ppmoney安全吗”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就像问”高速公路安全吗”——超跑在F1车手手里很安全,但要是给刚拿驾照的新手呢?真正的风险从来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我们总误把平台包装的安全感,当成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掌控力。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朋友昨晚又发消息说追加了三万,理由是”看到新闻说他们和某国企签约了”。唉,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想相信的,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