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里遇到了老张。他顶着两个黑眼圈,面前摊着一堆财务报表和半杯冷掉的咖啡。他盯着屏幕,突然抬头问我:“你说,创业这事儿,到底是追求自由,还是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
这个问题让我愣了几秒。
自由的幻觉
我们总说创业是为了“自由”——不用打卡,不用看老板脸色,自己当自己的主人。但现实往往是:你确实不用早上九点挤地铁了,因为你凌晨三点还在改方案;没人对你指手画脚了,但你要对客户、投资人、员工、甚至水电费账单低头。
自由?更像是换了个笼子。只不过这个笼子是你自己焊的,还焊得特别认真。
我认识不少创业者,他们最初都带着某种理想主义的热情,觉得自己能改变点什么。但很快,现实会教会他们另一件事:创业不是关于“改变世界”,而是关于“活下去”。你可能会从一个梦想家,迅速蜕变成一个精打细算的会计,甚至偶尔还得扮演一个不太情愿的骗子——比如,在投资人面前把“勉强维持”说成“快速增长”。
创业是一种病
创业有点像恋爱初期的狂热——你相信自己与众不同,觉得自己的点子一定能成。但现实是,90%的创业公司活不过三年。这个数据我们都知道,但每个创业者都坚信自己会是那10%。
这种盲目乐观,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如果人人都理性计算成功率,那世界上就不会有创业公司了。创业需要一点自我欺骗,需要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
但问题是,这种倔强能撑多久?
创业的真正代价
很多人讨论创业时,喜欢谈“风险”——钱可能会赔光,时间可能会白费。但很少有人提到另一种成本:人格成本。
创业会改变你。你可能从一个温和的人,变成暴躁的老板;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精明的商人;甚至从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如何“美化”数据。这些变化未必是坏事,但它们真实存在,而且不可逆。
我见过一个朋友,创业前是个文艺青年,喜欢写诗、弹吉他。三年后,他满嘴KPI、ROI,再也没碰过那把积灰的吉他。他说:“没时间矫情了。” 我不知道该为他高兴,还是悲哀。
所以,还要创业吗?
当然可以。但别骗自己说这是为了“自由”或“理想”。真正的创业者,某种程度上都是受虐狂——他们享受那种在不确定性中挣扎的感觉,甚至会上瘾。
如果你真想创业,我的建议是:
1. 别为了逃避上班而创业——上班的痛苦是固定的,创业的痛苦是随机且加倍的。
2. 做好失去一些东西的准备——时间、健康、人际关系,甚至一部分自我。
3.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你的公司很可能不会改变世界,但如果能养活几个人,已经算成功了。
最后,回到老张的问题。我后来想了想,跟他说:“创业不是无期徒刑,而是一场自愿参加的极限运动——你可以随时退出,但很多人宁愿摔得鼻青脸肿,也不肯按下暂停键。”
他笑了,喝完那杯冷咖啡,说:“妈的,你说得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