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一位私募老友,他盯着燕麦拿铁上的拉花突然冒出一句:”知道吗?现在最魔幻的是ICU病床周转率和上市公司ROE开始呈正相关了。”这话像手术刀般划开我对医疗投资的固有认知——我们究竟是在投资健康,还是在押注病痛?
三年前陪家人做肿瘤筛查的经历让我对医疗股产生了某种道德焦虑。那天CT机嗡嗡作响的声音,和股票软件里医疗ETF刷新历史高点的提示音诡异地重叠。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穿着西装看研报的人,本质上是在用别人的病理报告做技术分析。这种割裂感促使我开始追踪一个另类指标:医保局谈判降价幅度与创新药企股价波动之间的”情绪差”。
有意思的是,集采大刀砍下时,资本市场反而会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般的狂欢。还记得某次灵魂砍价直播后,被压价73%的某降糖药企业股价竟暴涨18%——分析师们连夜炮制出”以价换量”的新叙事,仿佛看见千万糖尿病患者突然集体加大了剂量。这种荒诞让我想起姥姥常说的”破财消灾”,只不过现在变成了”破价冲量”。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基因编辑板块。当某公司宣布罕见病基因疗法定价300万美元时,其美股单日暴涨47%。我在深夜计算器上敲出这个数字:相当于6000次PET-CT,或4000台心脏支架手术,甚至足够买下我们县城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年的耗材储备。技术奇点与道德凹点正在形成骇人的剪刀差,而资本显然站在锋利的那一端。
或许医疗股的根本矛盾在于,它既要求投资者保持冰冷的理性,又无法回避生命自带的温度。就像我那位从神经外科转行二级市场的师兄说的:”手术室里失败是死亡,K线图上失败只是数字,但有时候后者更让人脊背发凉。”现在每当我看到”养老概念股”集体涨停,总会下意识翻翻人口老龄化白皮书——那些曲线越是陡峭,资本的眼睛就越亮。
在这个呼吸机参数和市盈率互相校准的时代,或许我们真正该警惕的不是波动率,而是逐渐麻木的共情阈值。当某新冠检测企业因试剂盒滞销股价腰斩时,朋友圈竟是一片叫好声,这何尝不是种黑色幽默?医疗投资的终极悖论或许是:我们既希望人类永远健康,又害怕投资组合失去病痛带来的超额收益。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该预约胃镜检查了,不知道相关内镜公司的股价会不会因为我的检查需求产生微小波动?真是现代人特有的荒谬联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