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收益率——嚯,三个月27%!但当我问起他的持仓逻辑时,这位资深程序员突然结巴起来:”就…那个AI选股模型,反正比我自己强。”看着他泛红的眼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正在把理财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俄罗斯轮盘赌。
一、被算法驯化的投资焦虑
三年前我痴迷于智能投顾,每天盯着十几个APP的调仓建议。直到某天系统建议我清仓某光伏股——理由是”政策风险系数超标”,而那天恰好是我实地调研该企业后决定加仓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最讽刺的不是后来这支股票翻了两倍,而是我当时居然对着手机纠结了整整四十分钟。
我们总把分散投资挂在嘴边,结果90%的人只是把资金分散到不同APP里。就像我那位买过17种理财产品的表姐,至今分不清可转债和REITs的区别,但她能准确说出每个平台的签到奖励规则。这种伪分散性背后,藏着现代人对确定性的病态渴望——我们宁愿相信算法给出的48.37%成功概率,也不愿正视自己内心对未知的恐惧。
二、风险偏好的认知陷阱
去年帮某私募做用户调研时发现个诡异现象:越是声称”追求稳健”的投资者,其持仓中加密货币占比越高。有个受访者说得特别直白:”我把比特币当彩票买的,亏光了就当给科技进步捐款。”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资产配置,暴露出当代理财最大的悖论——我们正在用赌徒心态践行长期主义。
我自己也犯过类似的错。2021年追风口买了碳中和ETF,美其名曰”布局未来”,其实连成分股里有几支传统能源股都没搞清。后来才悟出来,所谓主题投资很多时候只是给FOMO情绪(Fear of Missing Out)穿件体面的外衣。就像追涨杀跌披上”动量策略”的外衣就突然显得专业起来。
三、流动性的隐形暴政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次家庭资产梳理。发现如果把房贷、车贷、信用贷的月供叠加起来,我家理论上需要保持40%的现金类资产才能覆盖突发风险——而实际上这个比例还不到15%。这种流动性错配在中年群体里普遍得像感冒,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每天都在走钢丝。
我导师曾说过句糙理不糙的话:”理财就像穿内裤,既要舒服又要能应急,但千万别整天掏出来给人看。”现在社交媒体上动不动晒持仓图的风气,让投资组合异化成另一种社交货币。见过最离谱的是有人为维持”投资达人”人设,宁可信用卡分期也要补仓被套的股票。
四、重构组合的哲学可能
经过这些年的试错,我逐渐形成个可能挨骂的观点:普通人的最佳投资组合,或许应该包含30%的”反智能资产”——就是那些没法用标准模型评估的东西。比如老家县城的那套旧房(租金收益率2%但永远不空置),或者给发小创业项目的借款(无息但占干股)。
最近开始尝试”场景化资产配置法”:把孩子明年的兴趣班费用买成货币基金,给父母准备的体检资金配置国债逆回购,而自己的养老账户里索性买了支煤炭股——纯粹因为小时候父亲是矿工。这种带着体温的理财方式虽然不够”科学”,但至少让我半夜不会突然惊醒查美股行情。
说到底,理财终究是管理预期的艺术。就像老王那天醉醺醺说的:”当年觉得财务自由是账户后边多几个零,现在觉得不过是半夜肚子饿时,能安心点份小龙虾而不看价格。”或许最好的投资组合,永远是那个能让你睡安稳觉的配置——哪怕它的夏普比率看起来并不漂亮。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