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北京望京的一家精酿酒吧,我亲眼见证了一场教科书级的融资失败。邻桌的创业者举着IPA滔滔不绝:”我们的算法能预测用户下一秒想买什么,就像给消费主义装上预言水晶球…” 而对面那位穿着始祖鸟冲锋衣的投资人,手指一直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我知道,那不是在查资料,是在回微信。
三周后偶然碰到那位投资人,他苦笑着说:”现在最怕听到’颠覆式创新’,比听到老婆查岗还心慌。” 这话刻薄,却道破了融资场上最荒诞的悖论:所有人都在追逐确定性,但创业本身就是场概率游戏。
我越来越怀疑,融资本质上是在兜售一种”可控的冒险”。去年帮朋友改BP(商业计划书),把”预计三年占领30%市场份额”改成”第一个季度死磕100个真实付费用户”,反而收到了4个见面邀约。投资人真正想买的或许不是星辰大海,而是你能把牛皮兑现成财务报表的狠劲。
有个反直觉的发现:融资成功率与PPT精美程度成反比。见过用 keynote 做出电影特效的团队三个月没声响,也见过用黑白PDF拿下千万投资的硬核技术宅。某FA朋友透露玄机:”花哨的PPT是在为苍白的商业模式化妆,而真正的好项目,用记事本写几句都有人抢。”
最近元宇宙炒得火热,但真正聪明的钱正在悄悄转向”反脆弱型生意”。认识个90后姑娘在县城做预制菜供应链,融资金额不大,但投资人排着队送钱。理由很现实:”经济下行时,人们可以不住五星级酒店,但总不能不吃红烧肉吧?”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洞察,比堆砌区块链概念的BP动人得多。
融资本质上是用未来的可能性兑换当下的弹药。但很多人搞反了顺序——应该是先证明你能用小米加步枪打出根据地,别人才愿意给你飞机大炮。见过最精彩的案例是某个做跨境电商的团队,靠着自己垫资跑通盈利模型后,故意只释放2%的份额,引得28家机构竞标。这种带着傲娇的自信,反而成了最硬的信用背书。
说到底,融资这场游戏里最珍贵的不是钱本身,而是找到那个愿意陪你”错误假设-快速验证-迭代修正”的聪明钱。就像玩俄罗斯方块,真正的高手不是等来最完美的形状,而是把每个落下的怪异方块都变成机会。
(写完突然想起,那位在酒吧夸夸其谈的创业者后来去了某大厂做产品经理,据说KPI完成得相当漂亮——这或许是最具黑色幽默的结局:有些人擅长编织梦想,但真正能让梦想落地的,往往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天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