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五道口咖啡馆偶遇一位连续创业者,他边搅动拿铁边感慨:”在中关村混了十年,最熟悉的陌生人就是那家担保公司。”这话让我愣了几秒——谁能想到,这家名字刻板得像政府红头文件的企业,竟成了无数科创者又爱又恨的”命运合伙人”?
说起来挺讽刺。去年帮朋友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时,我第一次认真研究这家公司的运作模式。他们官网那些”赋能生态””风险共担”的标语,初看像是国企标准话术,但当你真正接触那些项目经理,会发现他们评估项目时有种近乎神经质的敏锐。有个戴黑框眼镜的评审私下跟我说:”我们得像算命先生,既要看懂技术专利的阳春白雪,又要算准市场变现的下里巴人。”
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波O2O死亡潮。当时不少担保项目血本无归,但奇怪的是,他们反而加大了在硬科技领域的赌注。某次行业沙龙里,他们的风控总监酒后吐真言:”共享单车崩盘那天,我们会议室有人在放欢乐颂——早就预警过的项目爆雷,对风控团队来说是种解脱。”这种近乎冷酷的理性,或许正是中关村能持续产出的隐秘逻辑。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错误容忍机制”。与银行不同,他们给某些项目做担保时,会刻意保留15%-20%的风险敞口。”完全规避风险反而会杀死创新”,这位总监用打火机敲着桌面,”就像疫苗需要微量病毒,我们的担保体系也要靠适度风险来保持免疫力。”这种反常识的操作,某种程度上解开了我的困惑:为什么有些技术参数平庸的项目能拿到担保,而某些纸上谈兵的天才方案反而被拒。
当然也有令人沮丧的时刻。去年某生物检测团队被要求追加个人房产抵押时,创始人直接在金融街路灯下哭了半夜。”用二十年积蓄赌技术落地,这到底是勇气还是疯狂?”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标准答案。但观察他们近年扶持起来的独角兽企业,会发现个微妙规律:凡是被要求追加抵押物的团队,存活率反而高出27%——痛苦的约束反而成了生存优势。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担保”这个词。在中关村这个创新炼狱里,它早已不是简单的风险转移工具,而成了某种价值筛选器。就像硅谷的VC们用term sheet来测试创业者底线,这里的担保条款也在默默执行着达尔文式的选择。只是这个过程太过安静,安静到连被淘汰者都听不见自己出局的声响。
离开咖啡馆时,那个创业者突然笑着说:”知道最魔幻的是什么吗?我们公司现在办公楼的押金,还是找他们做的担保。”日光穿过雾霾照在他斑白的鬓角上,这个画面莫名让人想起中关村大街那些同时冒着新芽和枯枝的银杏树——创新与风险的共生,从来都是这般矛盾又真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