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者:在钢丝上跳舞的造梦者们
第一次见到老陈是在深圳华强北的一个二手手机摊位后面。他蹲在塑料凳上,边扒拉盒饭边用计算器核对账本,油腻的衬衫袖口还沾着焊锡痕迹。五年前他还在湖南老家养鱼,现在却成了这个亚洲最大电子市场的”芯片倒爷”。”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吐掉嘴里的辣椒籽,”我看是让天下生意越来越难做。”
这话糙理不糙。中国创业者的故事总被包装成光鲜的励志神话,却很少有人提起那些在BAT阴影下辗转腾挪的”地摊英雄”。马化腾当年60万卖QQ的旧闻被反复咀嚼,但鲜有人追问:要是当年真卖成了,今天华强北成千上万个老陈,会不会少交30%的”流量过路费”?
野蛮生长的悖论
我总怀疑,中国最成功的创业者骨子里都是精分的矛盾体。你看张一鸣,一边用算法精准投喂精神快餐,一边在书单里塞满人类简史;王兴在饭否写小清新散文时,美团地推团队正用”泥腿子战术”血洗千团大战。这种分裂感就像我杭州朋友开的网红茶馆——二楼包厢谈着千万融资,一楼厨房阿姨还在用搪瓷缸子喝茉莉花茶。
有个做跨境电商的90后跟我说过段子:他们的圣诞树在亚马逊卖爆那天,整个团队在东莞仓库通宵打包,凌晨三点集体蹲在马路牙子上啃辣条庆祝。这或许才是中国式创业的真相:既要会讲资本爱听的星辰大海,又要懂得在供应链的毛细血管里抠出三毛钱利润。
政策红利的AB面
去年在乌镇饭局偷听到个趣谈。某新能源车老板吐槽:”现在给政府工作报告提词器装个AI,都能预测明年该往哪个赛道撒钱。”这话虽然刻薄,却道出个微妙现实——中国创业者得学会在产业政策的风口与雷区间跳踢踏舞。
想起2016年采访过的一个光伏老板。他办公室挂着”绿水青山”书法,电脑里却存着五套账本。”知道什么叫’补贴式创业’吗?”他当时苦笑着比划,”就像追着洒水车跑的乞丐,喝饱的人骂你投机,没喝到的骂你挡道。”如今他转行做充电桩,会议室标语换成了”碳中和先锋”,堪称中国产业变迁的黑色幽默。
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媒体总爱渲染”35岁财务自由”的神话,却选择性遗忘中关村创业大街那些消失的咖啡杯。有数据说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2.5年,比韩国泡菜保质期还短。我认识个连续创业者,六年换了四个项目名片,从区块链到元宇宙再到AIGC,活像个人肉行业风向标。
最魔幻的是去年在义乌见到个直播基地老板。他三层别墅里供着财神爷、基督像和稻盛和夫著作,墙上还贴着”流量就是新香火”的毛笔字。”别信什么长期主义,”他给主播训话时唾沫横飞,”昨天还卖貂皮大衣的东北老铁,今天不都在教人做短视频?”
尾声:青铜时代的黄金精神
有天深夜打车,的哥听说我写创业故事,突然来了精神:”我拉过个老板,后座哭得像个孩子,说融到B轮那天是他女儿最后一次叫他爸爸。”车窗外的霓虹招牌正闪烁着”创客天堂”四个字,映得计价器上的数字格外刺眼。
或许真正的中国创业者精神,从来不在纳斯达克的敲钟视频里,而在这些充满汗臭味的折叠现实里——他们像当代炼金术士,试图在政策文件、资本冷暖和人性欲望的三角地带,把PPT里的梦想炼成真金白银。这种在钢丝上跳舞的生存智慧,可比什么商学院案例生动多了。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收到那位华强北老陈的语音:”兄弟,摊位转掉啦!现在改行教人直播带货,要不要来当我第一个托儿?”)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