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家族办公室的朋友喝单一麦芽时,他突然把酒杯重重一搁:”你说这暂行办法修订了八次,怎么感觉像是给豹子穿毛衣?” 威士忌的泥煤味还卡在喉头,我却突然被这个诡异的比喻击中了。
确实,自从2014年那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每次修订都像在玩一场永远结束不了的打地鼠游戏。监管层举着锤子满头大汗,地下钱庄、灰色资金、结构化产品这些地鼠却总从意想不到的洞口探出来。我见过某个沿海城市的私募经理,办公室挂着合规证书,电脑里却同时开着三个境外交易终端——这大概就是当代金融的魔幻现实主义。
最讽刺的是,办法里那些看似严苛的合格投资者门槛,在实操中成了最精致的黑色幽默。300万金融资产证明?某私募销售偷偷告诉我,他们合作的第三方”资产包装”服务今年业务量涨了200%。这让我想起中世纪赎罪券——只要你找到合适的中间人,上帝的眼睛也是可以蒙蔽的。
不过说句公道话,监管层未必不知道这些猫腻。某次闭门会议上,一位前证监官员酒后吐真言:”我们现在搞的其实是恐惧管理,只要80%的人相信监管有用,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种薛定谔式的监管哲学,或许才是办法最精妙的设计——既不是完全有用,也不是完全无用,就像量子叠加态,全看观察者怎么测量。
但最近我注意到些微妙变化。去年某明星私募爆雷后,受害的投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举着横幅讨说法,而是组团聘请区块链专家追溯资金流向。这群平均年龄55岁的大妈,居然比监管更早摸清了GP的离岸架构。民间智慧正在用监管想象不到的方式自我进化,这或许比任何办法修订都更有力量。
说到底,私募监管就像在台风天里修篱笆。你可以把木桩打得再深,但真正的玩家早学会了顺着风势飞行。当某天我们看到某个私募大佬真的因为违反办法进监狱——不是那种罚酒三杯的行政处分——或许才是这个故事真正有趣的开始。
(此刻窗外正好飘过一朵雨云,像极了过去十年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资金池产品,华丽饱满的外表下,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雨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