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券商干了十五年的老油条突然问我:“你觉得现在还有人真的懂基金吗?”我没接话,只是晃着杯里的威士忌。他自顾自地说下去:“就比如银华88,代码180003——多少人连它的持仓逻辑都没搞明白,就敢把半辈子积蓄扔进去?”
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毕竟三年前,我也是那群人中的一个。
那时候我刚辞了工作打算创业,把公积金取出来的时候,对着手机银行里那几十个基金代码发了半小时呆。最后选180003的理由现在想来简直可笑——因为“88”这个数字吉利。现在回头看,这种决策方式和我们嘲笑的大妈抢黄金有什么区别?
但有意思的是,这只基金确实教会我很多反直觉的事。比如它跟踪的MSCI中国A股指数,表面上是个被动指数基金,但实际上基金经理的调仓艺术比想象中更关键。去年三季度它突然重仓光伏板块时,市场上多少人骂他们疯了?结果今年开年产业链政策一出来,那些骂得最凶的人又悄悄调仓跟投。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某个私募经理说的话:“在中国做投资,有时候得有点玄学思维。”他当时指着黄浦江对岸的楼群说,“你看那些亮着灯的窗户,每个灯背后都是人,而人——永远会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某种程度上,180003就像一面镜子。它2020年冲上65%收益率时,基民论坛里全是“YYDS”的欢呼;等到2022年回撤超过30%,同一个论坛里又开始批量出现“诈骗基”“老鼠仓”的指控。最讽刺的是,基金本身的投资策略根本没变,变的只是市场情绪和那些屏幕前躁动的手指。
有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这类产品最大的价值不是赚钱,而是让人看清自己到底有多善变。就像测试心理承受力的压力舱——很多人以为自己能承受20%波动,真跌到10%就慌得连夜赎回。这种认知偏差,再厉害AI模型都算不准。
现在我看180003的净值波动时,反而会想起老家菜市场那个卖水产的大婶。她总在台风天前进货,别人笑她傻,她却说:“越是大风大浪,越是能捡到便宜货。”后来我发现,她抽屉里居然放着本皱巴巴的巴菲特致股东信——当然这可能是我的虚构记忆,但道理是真的:有时候最朴素的智慧,反而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所以现在要是有人问我该不该买180003,我会反问他:你能忍受连续三个月看账户飘绿还不失眠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许该先买的不是基金,是本行为金融学教材。
说到底,代码不过是个标签,真正决定盈亏的,永远是标签后面那个既贪婪又恐惧的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