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友——某私募的基金经理。当时他正对着笔记本电脑上的K线图皱眉,手边的美式咖啡已经凉了大半。“现在买银行股就像在机场等一艘船,”他苦笑着指了指屏幕,“特别是像中信这种,你说它不好吧,业绩确实稳;你说它好吧,股价就像被钉在地板上。”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自己第一次买入中信银行的情景。那时我刚读完安全边际,满脑子都是“低估值投资”的信仰。看着中信当时0.6倍的市净率和5%的股息率,感觉自己发现了市场的定价错误。结果呢?持有两年,股价在原地打了三百多个滚,分红倒是准时到账,但看着新能源板块动辄翻倍的涨幅,那种感觉就像守着个端庄贤惠但缺乏激情的伴侣。
最近重读中信银行的年报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误读了银行股的估值逻辑?市场给银行股低估值,表面上是因为担心坏账、息差收窄这些明牌风险,但更深层的恐惧或许是——在数字支付和金融科技的重构下,传统银行会不会沦为21世纪的“公用事业股”?就像现在的电力公司,必不可少但缺乏想象空间。
中信银行其实很有意思。你说它保守吧,它的对公业务在高端制造、绿色金融这些赛道上布局相当激进;你说它激进吧,它的零售转型又带着某种国企特有的克制。这种矛盾性让我想起它那栋位于北京金融街的总部大楼——玻璃幕墙现代感十足,但大堂里永远摆着红木家具和青花瓷瓶。
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中信银行去年科技投入增幅超过30%,这个数字甚至超过部分互联网银行。但市场的反应呢?就像看到一位穿西装跳街舞的大叔,既惊讶又怀疑——毕竟在投资者认知里,传统银行的科技转型总带着“赶晚集”的悲壮感。
我认识的一位券商分析师说得更刻薄:“现在看银行股财报,就像在相亲时听对方列举房产证——重要是重要,但就是让人打不起精神。”这话虽然毒舌,却道出了关键:当市场更关注未来增长叙事时,银行股那些漂亮的净资产、拨备覆盖率反而成了“过时而可靠的优点”,就像夸一个女生“适合过日子”一样带着隐形的贬义。
最近我在尝试用另一种视角看中信银行:把它看作中国金融体系的“压力测试仪”。它的对公业务涉及基建、地产、制造业等核心领域,零售业务又渗透到消费信贷的毛细血管。某种程度上,它的财报就是中国经济的微缩CT片——可能不够性感,但绝对真实。
上个月我去支行办业务时,发现柜台员工正在推荐客户开通数字人民币功能。那个95后客户经理一边操作iPad一边说:“您现在不体验,以后可能就像不会用移动支付一样不方便。”我突然觉得,或许我们低估了这些传统机构的进化能力。就像恐龙没有完全灭绝,只是进化成了鸟类——银行不会消失,但会以另一种形态存在。
说到底,投资中信银行这样的股票,需要的不是择时能力,而是一种类似农耕文明的耐心。你得像种一棵银杏树,接受它前三年几乎不长个的事实,但二十年后可能发现它成了院子里最值钱的资产。当然,前提是你能忍住不羡慕隔壁每天收获韭菜的邻居。
现在每次看到中信银行那根几乎走成直线的月线图,我都会想起那位基金经理朋友的最新感悟:“买银行股最大的风险不是亏钱,而是浪费了机会成本——但话说回来,什么是机会成本?没踩雷本身不就是一种收益吗?”
或许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那种“无聊的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就像疫情后很多人突然觉得,有份稳定工作其实挺酷的——哪怕工资涨得慢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