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夏天,我在小区门口的奶茶店排队时,无意间听到两个外卖小哥的对话。一个说昨天在某某宝上买的短债基金赚了顿早饭钱,另一个抱怨自己买的黄金ETF还在亏。“再跌我就赎回了,还不如送外卖实在。”这句话让我愣了好一会儿——什么时候开始,理财变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接触余额宝的情景。当时7%的年化收益率让所有人疯狂,我把刚发的工资全部转进去,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APP看收益。那种感觉,与其说是理财,不如说更像在玩一个能真实提现的养成游戏。平台深谙此道,用闪烁的数字、即时的收益反馈和社交排名机制,把原本枯燥的金融产品包装成了让人上瘾的娱乐产品。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理财被游戏化后,风险就被悄悄藏进了华丽的外衣里。我有个90后的表妹,曾经把三个月工资全部投入某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理由仅仅是“他的直播很有意思”。结果去年净值回撤30%时,她连续一周没睡好觉。最讽刺的是,当她决定赎回止损那天,平台给她发了个“坚持定投达人”的虚拟勋章——算法永远在鼓励你继续玩下去,却从不会为你深夜的焦虑买单。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平台把投资变成了消费。你看那些理财页面的UI设计:渐变色的收益曲线、跳动的小数点、领取红包的弹窗…这一切都在刺激多巴胺分泌。我甚至怀疑,有些人享受的不是财富增长本身,而是那种“操作”的快感。上周我统计了自己2023年的交易记录,惊讶地发现频繁买卖导致的手续费,竟然吃掉了总收益的40%——这还没算上因为情绪化操作错过的长期回报。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普惠金融”的真正含义。当买菜大妈都在讨论半导体板块轮动时,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危险的狂欢?有次我在某理财社区看到个扎心评论:“以前穷得很踏实,现在穷得很焦虑”。平台用大数据精准推送“年入5万如何理财”的内容,却从不告诉你,对多数人而言,提升主业收入可能比折腾那三瓜两枣的理财收益更重要。
最近我开始尝试一种“反算法”理财:卸载了所有带社交功能的APP,定投只设置邮件提醒,把记账本换回纸质版。说来可笑,当那些炫目的界面消失后,我反而更清楚地看见金钱的真实重量。某个周日下午,我看着笔记本上工整的数字突然意识到:理财的本质从来不该是追逐收益率的游戏,而是学习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的修行。
毕竟,当我们把财务决策权交给弹出窗口的诱导和焦虑比较时,或许早就输掉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对自身财富的掌控感。现在每当我忍不住想频繁操作时,就会想起那个外卖小哥的话:“还不如送外卖实在”。至少,那一单单跑出来的收入,从来不会在凌晨三点突然绿给你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