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创业热情:一场与自我的漫长谈判
上周三深夜,我接到老同学阿杰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啤酒罐被捏扁的声响,他刚刚辞去了某互联网大厂年薪80万的工作。”所有人都说我疯了,”他苦笑着,”但每天醒来对着那堆OKR,我突然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为什么燃烧热情。”
这通电话让我想起五年前在798艺术区看到的那个行为艺术:一个西装革履的表演者,正用打火机反复点燃自己胸前贴着的”激情”二字纸片。火苗每次蹿起就被他亲手拍灭,如此循环三小时。当时觉得矫情,现在想来简直是当代职场人的行为寓言。
一、热情的双重陷阱
我们这代人从小被灌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鸡汤。大学就业指导课上,教授用乔布斯”追随内心”的名言激励我们;职场新人培训时,HR把”保持激情”写进KPI考核细则;连健身房的广告都在嘶吼:”没有热情的人生不值得过!”
但没人告诉我们,热情也会成为最精致的枷锁。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年轻人:白天在朋友圈晒加班奶茶配文”为热爱发电”,深夜却盯着天花板怀疑人生;把”All in”纹在手腕的创业者,在第三轮融资失败后彻底崩溃;更讽刺的是,那些整天把”保持激情”挂在嘴边的管理层,往往自己早已眼神空洞得像被抽干的蓄电池。
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过:”现代社会最成功的统治,是让人们主动渴望被统治。”当我们把热情异化为自我剥削的燃料时,那种原初的、带着笨拙好奇心的冲动,反而成了最先被献祭的祭品。
二、间歇性热情生存指南
在东京银座的一家百年茶屋,我见识过另一种热情的存在方式。第四代店主渡边先生每天只做三件事:清晨挑选茶叶,午后调试水温,傍晚与熟客闲聊。问他为何不扩张生意,老人眨眨眼:”要是明天突然不想干了,这种规模随时可以关门。”这种留有退路的热情,反而让他坚持了四十年。
这让我想起神经科学里的一个发现:大脑的奖励机制需要间歇性刺激才能保持敏感。或许真正的持久热情,恰恰需要某种”不热情”的自我保护——就像农耕时代的休耕期,或者程序员故意安排的”代码安息日”。
有个反常识的实践建议:试着在日程表里安排”冷漠时间”。我认识的一位编剧每周三下午会故意写些烂俗桥段,”就像给灵感肌肉做拉伸”。结果他的创作生涯比同行都长。这不是懈怠,而是给热情装上呼吸阀。
三、热情的重力与逃逸速度
航天领域有个概念叫”逃逸速度”——要挣脱地球引力,火箭必须达到每秒11.2公里。现代人的热情何尝不是如此?当算法推送越来越懂你,当舒适区变得像温床,当”躺平”成为政治正确,保持热情需要的已不仅是正能量,而是某种近乎悲壮的决绝。
去年在敦煌戈壁徒步时,向导指着沙丘上的脚印说:”看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才是真实的行走。”我突然理解,干事创业的热情从来不是永动机,而是沙漏里不断漏下又翻转的沙粒。它的珍贵不在于持续燃烧,而在于明明知道会熄灭,还愿意一次次重新点燃。
回到阿杰的故事。三个月后,他在大理开了家只能坐下8个人的精酿酒吧。最新朋友圈照片里,他蹲在酒桶旁检查发酵度,脸上油光堪比当年的毕业照。配文很有意思:”现在每天亏损300块,但终于能理直气壮地说——老子今天不想热情。”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