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这帮买战略配售的,真以为自己是巴菲特了?”这话虽然带着三分醉意,却让我想起三年前第一次接触嘉实战略配售时的场景。那时满大街都在谈论科创板打新,仿佛只要沾上“战略配售”四个字,就能稳坐财富自由的快车。
说实话,我当时也差点动了心。毕竟锁定期摆在那里,收益率看着诱人,再加上嘉实这块金字招牌——谁能不迷糊?但最终让我缩手的,是某个深夜翻到的数据:在2020年那波科创板狂欢中,有超过三成的战略配售产品,实际收益率还跑不赢银行理财。这就像发现偶像明星也要上厕所一样,突然就把光环打回了原形。
战略配售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把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放在同一个赌桌上,却给双方发着完全不同的牌。机构拿着优先认购权就像握着皇家同花顺,而散户呢?更像是等着庄家发完牌后捡漏的围观群众。我认识某个上市公司高管,他们团队在参与配售前要做整整87页的尽调报告,而普通投资者可能连招股书第42页的风险提示都没读完。
最近蚂蚁重启上市的消息传出,又让战略配售基金回到舆论中心。有趣的是,这次讨论的焦点不再是“能赚多少”,而是“会不会又当接盘侠”。这种心态转变很说明问题——投资者开始用怀疑代替狂热,用算计取代盲从。某种程度上,这倒是行业成熟的标志。
不得不承认,嘉实在产品设计上确实花了心思。他们的行业精选策略比某些同行更注重基本面分析,而不是简单追逐热点。但问题在于,当整个市场都陷入估值焦虑时,再精妙的选股逻辑也抵不过系统性风险。就像2021年那波消费股回调,多少号称“严选标的”的配售产品摔得鼻青脸肿?
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把战略配售当作“存钱罐”来用。我表弟就是个例子,这个95后程序员每月定投2000元,理由居然是“反正管不住手乱花钱,不如让锁定期帮强制储蓄”。这种反直觉的投资动机,恐怕是产品经理当初没想到的——金融产品最终竟发挥了行为矫正的作用。
说到底,战略配售就像高级定制西装,看着光鲜但未必合身。它的核心矛盾在于:既想保持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壁垒,又要满足大众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这种两头讨好的尝试,往往最后会变成走钢丝般的平衡游戏。
最近注意到个新趋势:有些聪明钱开始玩“配售套利”,专门在锁定期结束前折价收购份额。这倒提醒了我们,在金融市场上,所谓“战略”或许从来都是相对的——当你以为自己在参与战略布局时,可能早已成为别人战术收割的对象。
(注:本文提及的投资案例及数据仅为讨论需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