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是个网红都在教人资产配置,好像往篮子里多扔几个鸡蛋就叫混合投资了。” 我盯着杯子里晃动的威士忌冰块,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把我坑惨了的“智能投顾”平台——它号称用算法帮我实现股债黄金加密货币的完美配比,结果2022年美联储加息时,所有资产类别像约好了似的齐刷刷跳水。
这大概就是混合投资最讽刺的悖论:我们试图用分散来对抗不确定性,但真当系统性风险来袭时,所有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会突然趋近于1。就像疫情初期的超市抢购,管你是买卫生纸的还是囤罐头的,最后都挤在同一条结账队伍里扑腾。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资产配置本质上是对认知局限的妥协。普通人哪有精力同时追踪美股财报、国债收益率曲线和光伏产业政策?去年我尝试用10%仓位玩大宗商品,结果发现需要研究伊朗石油出口量、智利铜矿罢工和巴西天气 patterns,最终亏的钱还没我请假盯盘扣的工资多。
真正有效的混合或许不在资产类别,而在时间维度。我认识的一位老基金经理至今坚持用活页本手绘K线图,他说盯着秒级波动的交易员永远理解不了“跨周期配置”的真正重量——就像你无法对着显微镜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话听着矫情,但当他拿出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交易记录时,整个包厢突然安静得能听见冰球融化声。
最近让我失眠的不是该买黄金还是比特币,而是更根本的问题:当所有人的混合策略都越来越像(毕竟都是跟着那几个主流模型调参),这是否正在制造新的单点故障?就像每辆车都装同样的防抱死系统,结果可能导致整条公路以相同频率打滑。
或许我们该把“混合”的概念从金融账户延伸到生活本身。我那位辞职去大理开民宿的学弟,看似放弃了职场晋升赛道,但谁能说他的收入结构(民宿收入+线上咨询+股权众筹)不是更抗风险的混合投资?至少他的β系数和沪深300没什么相关性。
放下酒杯时我突然意识到,最危险的混合可能是把投资决策和身份焦虑搅拌在一起——买新能源基金是因为真心看好技术突破,还是害怕在咖啡局聊不起“碳中和”?配置海外资产是出于汇率判断,还是被中产焦虑裹挟?这种心理层面的资产错配,比技术层面的配置失误可怕得多。
回家的滴滴上我清空了购物车里那本顶级资产配置模型,转而给种果树的老家亲戚打了个电话。听着他抱怨今年荔枝产量太多导致价格下跌,我莫名感到一种踏实——这种基于土地规律的波动,比华尔街量化模型输出的概率更让我相信混合的意义。
(写完检查时删掉了两处术语解释,真正搞投资的人不需要,不懂的人解释了也没用,这才是人类写作该有的任性,对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