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又一次在手机屏幕的冷光中醒来——不是因为失眠,而是身体已经形成了比闹钟更精准的生物钟。手指下意识地划开证券APP,看着那片静止的K线图,突然觉得我们这些股民像极了等待戈多的角色,在非交易时段进行着某种荒诞的仪式感十足的等待。
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所谓的开市时间不过是金融系统精心设计的集体催眠。你看啊,每天早上9:15集合竞价开始,整个市场就像被注入肾上腺素的困兽突然惊醒。但有意思的是,真正决定盈亏的瞬间,往往发生在收盘后那16个小时的空白期——当你在深夜刷到某家公司的突发公告,或者突然想明白某个技术指标的深层逻辑时,那种豁然开朗的顿悟时刻,可比交易时间里的追涨杀跌重要多了。
我记得去年在陆家嘴某家券商的投资者沙龙上,遇到个很有意思的老股民。他戴着老花镜在笔记本上手绘K线图,却对我说最关键的买卖决策都是在菜市场里完成的。”看看大妈们抢购打折鸡蛋的架势,比什么MACD金叉都管用。”这话听着荒唐,但仔细想想,市场情绪的本质不就是群体心理的集中爆发吗?交易时间只是给了这种爆发一个合法的出口罢了。
最近元宇宙概念火爆时,我注意到个诡异的现象:虽然A股严格遵循着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的交易时间,但那些炒作元宇宙的散户们,早在深夜就在海外加密货币市场完成了情绪预热。这让我不禁怀疑,传统交易时间制度正在数字时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资本可以实现24小时全球流动时,我们真的还需要固守着上个世纪的交易时段安排吗?
有个私募朋友跟我说过更极端的观点:真正的高手都在研究如何利用休市时间。比如季度财报披露前的那个周末,往往是调研机构最活跃的时候。他们像夜间行动的捕食者,在普通散户无法交易的真空期完成布局。”周六的调研电话比周一的涨停板更重要”,这话带着几分行业黑话的倨傲,却揭露了残酷的真相——金融市场从来不存在真正的休市,只有信息特权和认知差别的永恒博弈。
所以下次有人问你股市几点开市,不妨笑着反问:你觉得庄家的筹码是在几点钟布局的?也许在某个雨夜,当你熟睡时,真正决定命运的交易早已在暗网论坛或私人会所里完成了。开市铃声不过是为这场默剧拉开的帷幕,而真正的戏剧,永远上演在交易时间之外。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我那个做程序化的前同事最近在开发预测开盘跳空gap的模型,据说关键参数要采集凌晨五点的新加坡A50期货数据。你看,就连机器人都知道,重要的从来不是开市时间本身,而是如何破解时间背后的信息密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