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酒,两杯威士忌下肚后他突然问我:“你觉得投资人的TS(投资意向书)和婚前的山盟海誓有什么区别?”没等我回答,他自己笑了:“区别就是,投资人连骗你的时候都带着律师。”
这话虽然刻薄,却道破了融资这场游戏的本质——它从来不是简单的资金交易,而是一场多方共谋的认知战。我记得三年前参与过某个明星项目的尽调,那场面简直像在围观一场大型魔术表演。创始人用AR演示技术时,我分明看到投资人眼镜片上反射出的不是增强现实,而是纳斯达克的钟声。
最讽刺的是,某些估值逻辑简直比星座分析还玄学。去年某家做植物肉的公司,投资人给估值时居然把“创始人毕业于常春藤”换算成了20%的溢价系数——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里因为摆盘好看就涨价的西红柿。有时候不禁怀疑,我们到底是在投资企业,还是在为创始人的名校情结众筹?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资本催熟术对创新节奏的扭曲。见过太多团队拿着A轮的钱就开始排练上市致辞,产品迭代的速度永远赶不上PPT换封面的频率。就像让小学生穿着成人礼服走秀,聚光灯下每一个针脚都在嘶喊着不合身。某次在Demo Day看到个做区块链的小伙子,路演时把“去中心化”喊得震天响,结束后却偷偷问我能不能帮他把代币集中托管——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当代融资体系已经异化成某种金融行为艺术。投资人用估值画布,创始人用增长指标颜料,共同绘制着一幅所有人都在假装看懂的抽象画。记得有家做AI教育的公司,把“用户停留时长”包装成“知识吸收效率”,最后融资成功时,CTO醉醺醺地坦白:“我们只是把选择题选项随机打乱而已。”
在这场集体幻觉中,最珍贵的反而是那些笨拙的真实。去年遇到个做工业传感器的创始人,当着三十个投资人的面说:“我们的技术优势就是比别人慢0.3秒,但准一辈子。”当时全场静得能听见BP翻页的声音。后来听说他拿了家产业资本的钱,估值只有同行的三分之一,但今年已经 quietly 实现了正向现金流。
或许真正的融资智慧,是学会在资本盛宴里保持饥饿。就像我认识的那位做冷链监控的老工程师,每次见投资人都在白板上画同样的温度曲线图:“钱能加热,但也会变质,关键要找到适合的冷藏方案。”这种带着金属锈味的清醒,比所有估值模型都更接近商业的本质。
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上的金羽毛时,或许该有人提醒:真正的飞行从来不需要镀金的翅膀。融资这场大戏里,最精彩的从来不是金额后面的零的个数,而是退潮后,谁还在用自己的双腿站着走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