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一部被过度浪漫化的血泪账本
我认识一个连续创业者,姑且叫他老陈吧。去年冬天在深圳科技园的星巴克里,他盯着窗外突然说:”你看那些创业故事,像不像精心剪辑的旅游Vlog?”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大厦LED屏上正滚动播放着某位新锐CEO的励志访谈。
创业史的书写从来都是胜利者的特权。我们看到的永远是被精心包装的”英雄之旅”叙事——某个车库里的灵光一闪,几次关键的融资,最终登上纳斯达克的敲钟时刻。但老陈的电脑里存着37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手机通讯录里有上百个被标记”已拒绝”的投资人,这些从来不会出现在光鲜的创业史里。
说来讽刺,现在的创业叙事越来越像修仙小说。创始人要”降维打击”,产品要”颠覆赛道”,融资要”一路开挂”。去年参加一个创业峰会,听到某位90后CEO大谈”三个月从0到估值十亿”时,我注意到后排几个中年创业者交换的眼神——那里面混杂着荒谬、嫉妒和某种认命的疲惫。
我收集过一些真实的创业碎片:某AI公司创始人连续三年每天工作16小时,最后确诊甲状腺癌;某教育平台联合创始人因为股权纠纷,现在在老家开滴滴;更多人的故事终止在某个凌晨的朋友圈——”就此别过,江湖再见”,配图是收拾一空的工位。这些才是创业史的常态,但它们永远不会被写进商学院案例。
有个现象很有趣:成功的创业者总爱强调”第一性原理”,失败的却往往归咎于运气不好。但据我观察,那些真正活下来的企业,多少都靠那么点不合时宜的偏执。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做工业软件的老哥,在资本最狂热的时候拒绝转型做元宇宙,现在反而成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这种”慢创业”在当下的叙事里几乎失语。
最吊诡的莫过于创业史中的时间魔术。回头看,所有成功都显得必然且线性。但亲身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些关键时刻往往充斥着误判和偶然。某次采访中,一位上市公司的CTO告诉我,他们突破性的技术方案其实是某个深夜程序员的bug意外发现的。但在官方版本里,这变成了”经过周密部署的技术攻关”。
现在的创业史书写正在制造一种新型的幸存者偏差。我们分析马云的马云语录,研究张一鸣的时间管理,却选择性忽视那些同样聪明勤奋但时运不济的”沉默大多数”。有次在杭州的创业咖啡馆,我听见邻桌的年轻人认真讨论”如何复制拼多多的增长奇迹”,那种笃定让我想起中世纪炼金术士寻找点石成金配方的执着。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英雄史诗,而是一部创业界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记录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偶然,那些功败垂成的遗憾,那些不够完美但足够真实的商业实践。就像老陈最后跟我说的:”要是早有人告诉我,创业不是造火箭而是修自行车,我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当创业史祛魅之后,它应该是一本实用手册,而非成功学圣经。毕竟在这个时代,我们缺的不是造梦的故事,而是清醒的镜子。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