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愁眉苦脸地说公司账上趴着两千多万现金。”放银行嫌利息低,投项目怕打水漂,买股票又心惊肉跳——你说这钱该怎么处置?”他猛灌一口啤酒,”财务总监天天追着我签理财协议,可我总觉得这是在玩火。”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过的一个并购案。被收购方账面上80%的流动资产都是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看着漂亮,直到爆出底层资产是某地产商的商业票据。最后那家公司市值蒸发40亿,就因为财务总监想多赚0.5%的利差。
现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把理财当主业干。据我观察,有些公司年报里投资收益比主营利润还高,这简直像烧烤店靠卖啤酒瓶盖赚钱一样荒诞。更魔幻的是,董事会往往用”资金利用率”这种漂亮话给套利行为镀金,却绝口不提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我特别反感那种把理财包装成”稳健增值”的论调。去年某制造业龙头买了30亿结构性存款,结果碰上硅谷银行事件,吓得连夜开紧急会议。说到底,企业理财热反映的是实体投资的萎靡——当主营业务看不到增长点,资本家宁愿把钱塞进金融套利游戏里打转。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越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越容易陷入理财依赖症。他们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管理层往往缺乏耐心等待技术开花结果。反而是一些传统制造业,靠着每季度0.1%的工艺改进踏实赚钱。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科技公司财报读起来像对冲基金报告。
最近监管层要求披露理财资金投向算是捅了马蜂窝。某上市公司被迫承认六成理财资金最终流向了房地产信托,股价当天跌停。要我说这规定来得太晚,早该让投资者看看那些光鲜的财报背后,到底有多少钱是在空转套利。
老王最后签了那份理财协议,但要求单笔不超过500万且期限压到三个月。”就当给财务总监买个心理安慰吧。”他苦笑着又开了一瓶酒。看着酒杯里摇晃的泡沫,我突然觉得当代企业理财就像这啤酒泡沫——看似充盈饱满,抿一口才发现虚得很。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现金管理”的本质:它不是让钱生钱的魔术,而是为企业穿越周期备足的干粮。当所有企业都在理财赛道内卷时,那个敢于把现金砸向研发的人,才是真正的赌徒——或者说,真正的智者。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