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某个周二下午三点零五分,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消防通道里撞见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他正把领带扯下来缠在手上,对着发绿的手机屏幕喃喃自语:”又他妈的割肉…”香烟在指尖颤抖,烟灰簌簌落进擦得锃亮的皮鞋缝里。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意识到,中国股市早就不再是单纯的资本游戏,而成了某种集体性的心理剧场——每个人都在K线图的涨跌间,演绎着自己都未必察觉的恐惧与贪婪。
说起来挺讽刺的。我们这代人从小被教育”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可真当自己开了户,倒像被什么附体似的。我最初拿三万块试水时,还正经做了半个月基本面分析,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后来呢?某天中午吃着麻辣烫刷到”盐湖提锂”的帖子,筷子一扔就全仓杀进去了,活像饿了三天的狼看见块带血的肉。
最魔幻的是去年”元宇宙”概念疯涨那阵。某家连年亏损的公司,就因为把证券简称改出”元宇宙”仨字,愣是拉出七个涨停板。我当时在股吧里看见个神评论:”这公司服务器怕是都租不起,倒先在虚拟世界盖起大楼了”。黑色幽默背后藏着毛骨悚然的现实——我们的股市某种程度上成了大型行为艺术现场,资本拿着钞票投票给最荒诞的叙事。
有时深夜复盘,我会盯着分时图上那些锯齿状的波动发呆。某次突然悟到个残忍的真相:我们这些小散每天纠结的”高抛低吸”,在量化基金眼里恐怕就像看蚂蚁搬家。他们的算法能在0.03秒内完成288次交易,而我们还在用肉身感知市场情绪。这根本不是同一个维度的战争,就像冷兵器撞上星际战舰。
但你说完全没机会倒也不尽然。我认识某位阿姨坚持每年只做两波:春节前布局白酒,清明后转战家电。十年下来收益率跑赢98%的基金产品。她的理论朴素得惊人:”中国人嘛,啥时候喝酒啥时候买电器,老祖宗早安排明白了”。这种扎根于生活经验的智慧,反而比很多金融模型更经得起推敲。
现在我看盘早就没了当初的狂热,更多是种抽离的观察。上周创业板暴跌那天,我特意去营业厅转悠。大厅里老人们盯着绿屏喝茶下棋,年轻人抓着手机满头是汗——世代间的认知差比股指波动还有趣。某个瞬间突然觉得,或许股市真正的价值根本不是财富增值,而是给了所有人一面照妖镜: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在红绿交错间看见什么样的自己。
收盘钟声响起时,那个消防通道里的年轻人终于推开安全门。他衬衫后背汗湿大片,脸上却挂着奇异的微笑:”幸好早割了,不然亏更多”。你看,人类终究是善于自我安慰的动物,就算在财富绞肉机里,也能咂摸出点似是而非的甜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