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接到老同学阿杰的电话。这个曾经在大学宿舍里高谈阔论要改变世界的家伙,此刻声音沙哑:”兄弟,能帮我看看这份创业担保贷款申请表吗?我已经被退回来三次了…”电话那头传来打火机清脆的响声,我仿佛看见烟雾中那张憔悴的脸。
(一)表格里的”潜台词”
大多数人以为申请表就是个形式流程,但你要真这么想就太天真了。我帮人审过不下二十份申请表,发现这里面藏着不少”潜规则”。
比如”创业项目概述”这一栏,你以为是要写商业计划书?太天真。审批人员平均每份材料只有3分钟审阅时间,你得在第一句话就抛出杀手锏。我见过最聪明的一个申请人,开头就写:”本项目可直接创造23个就业岗位”——把民生工程的数据砸在最前面。
再比如”担保人信息”,这里面的门道简直可以写本小说。去年有个做餐饮的客户,找了当公务员的表哥做担保,结果被拒。后来换了社区超市老板做担保,反而通过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公务员的工资流水太”干净”,反而比不上小生意人那种杂乱但真实的银行流水。
(二)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创新”
有人说创业者的想象力都用在应付申请表上了,这话不无道理。我收集过几个经典案例:
有人把卖煎饼果子的生意写成”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推广项目”;有人给淘宝代购店起名叫”跨境供应链优化实验项目”;最绝的是个开网吧的,硬是把项目包装成”数字经济时代线下社交节点建设”——居然还真的获批了。
但你别笑,这种”包装”恰恰反映了现实的荒诞。当卖煎饼需要披上文化传承的外衣,当开网吧要伪装成数字经济,这不正说明我们的贷款评审机制出了什么问题吗?
(三)审批人的”人性考验”
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老李跟我说过个事:有次他们收到一份来自残疾人士的申请,项目很普通,但材料里附了张手写的纸条:”我知道我的项目不够好,但我真的需要这个机会。”老李说他们整个审批小组吵了整整一上午。
这里就引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创业贷款到底应该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理论上当然两者都要,但现实中资源有限时,往往不得不做选择。我见过太多”看起来很美”的项目拿到贷款后血本无归,也见过不少土得掉渣的小生意最终养活了一个家庭。
(四)表格之外的江湖
说到底,这份申请表就像个微缩的社会景观。去年帮一个单亲妈妈申请贷款时,她7岁的女儿在材料最后画了朵小花。就是这朵歪歪扭扭的小花,让审批人员多停留了五分钟——而就是这五分钟,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当创业者要花半个月准备材料,当审批人员要戴着”防骗雷达”审阅每份申请,这个系统是不是已经背离了初衷?
回到阿杰的故事。后来我发现他被拒的真正原因,是填错了行业代码——他把科技服务填成了信息技术。就这一个数字之差,让他的贷款额度少了10万。你看,在这个系统里,有时候改变命运的不是商业计划,而是一个不起眼的编码。
(写完这些,我突然很想给当年教我填表的大学就业指导老师发条信息:您当年教的那套,在现实江湖里真的不够用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