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东京银座的咖啡馆里,我遇到一位日本央行退休官员。当聊到中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时,他苦笑着用汤匙搅动咖啡:”我们三十年前也经历过这种幸福的烦恼。”杯底的方糖在漩涡中逐渐融化,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意识到,外汇储备就像这杯中的糖——太少苦涩,太多也未必是好事。
一、”数字游戏”背后的隐痛
每当看到媒体炫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标题,我总想起老家那个囤积成癖的邻居。他地下室堆满打折卫生纸,却抱怨家里空间不够用。中国持有全球近1/4的外汇储备,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这种”囤积焦虑”的放大版?2008年金融危机留下的集体记忆太深刻,以至于我们把外汇储备当成了金融防弹衣。
但鲜少有人讨论的是,这些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美元资产,每年因通胀实际贬值约2%。按3万亿计算,相当于每天醒来就蒸发1.6亿美元——够建160所希望小学。这种隐形的财富流失,比贸易战关税更令人细思极恐。
二、”安全垫”还是”黄金枷锁”?
我在大学教国际金融课时,总爱让学生做个思想实验:如果明天美国冻结我国外汇储备怎么办?学生们通常会出现两派激烈争论。这种争论恰恰揭示了外汇储备的吊诡之处——它既是护城河,也可能成为人质。
最近参加某智库闭门会时,听到个有趣观点:我们的外汇管理像极了谨慎的围棋选手,总想保留足够多的”气”。但当对手开始玩跳棋甚至扑克时,这种策略反而成了束缚。看看俄罗斯被踢出SWIFT后的应对,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安全”的定义。
三、藏在数字里的时代密码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我国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始终维持在3%左右,而德法两国平均超过65%。这像极了老一辈把现金塞床底,年轻人却热衷数字支付的代际差异。这种保守不是没有道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韩国妇女捐金戒指救国的一幕还历历在目。
但时代正在起变化。上周和深圳做跨境电商的老友喝酒,他醉醺醺地说:”我们现在收卢布、收里拉,甚至收比特币,谁还死守着美元?”这话虽然偏激,却道出个事实:当贸易形式碎片化,外汇储备的形式是否也该与时俱进了?
结语:
或许某天我们再谈起”外汇储备第一”时,能像评价”食盐储备第一”那样平常心。毕竟在数字经济时代,真正的财富可能藏在区块链的哈希值里,在跨境人才的头脑中,而非仅仅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那位日本老官员临走时说:”货币的本质是信任,而信任从来不是靠囤积建立的。”杯中的咖啡早已凉透,这句话却一直在我心头冒着热气。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