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国投系混了十几年的老油条突然拍着桌子说:“知道现在最魔幻的是什么吗?以前我们搞基建项目,图纸上画个圈就要跑断腿找银行。现在呢?”他压低声音,“总部那栋楼的智能电表数据都能打包成ABS发行——这年头,连空气都在被证券化。”
我端着酒杯愣了半天。这种转变背后,藏着国有资产管理正在经历的静默革命。
记得2008年跟导师做课题时,某省交投的报表上还堆着大量“僵尸资产”——那些收费公路的剩余经营权,像过了保质期的罐头般被遗忘在资产负债表角落。现在再去翻年报,同样的资产却通过REITs焕发新生,年化收益率甚至跑赢多数理财产品。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财技,让人不得不感叹:国家队才是真正的金融炼金术士。
但魔法背后藏着隐忧。上个月参加某地国资论坛,听到最震撼的发言来自一位地市城投的财务总监:“我们现在不是在管理资产,而是在玩俄罗斯方块——不断把不良资产下沉到子公司,等着哪天被并购重组一键消除。”台下哄笑中带着苦涩,这种“击鼓传花”式的资产腾挪,本质上是用时间换空间的危险游戏。
最让我警惕的是资产证券化的伦理悖论。某贫困县的保障房项目被包装成理财产品,年化6%的收益率吸引着北上广的白领——这相当于用一线城市的剩余资本,补贴十八线城市的基建缺口。看似完美的金融创新,却悄悄完成了新一轮的财富转移,而购买产品的投资者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成了“新时代的支边青年”。
疫情后国投系愈发精妙的操作令人目眩。某央企甚至把疫情期间空置的酒店客房,通过区块链技术拆分成数字产权对外发售。当我看到穿着JK裙的虚拟偶像在直播里推销这些“碎片化国有资产”时,恍惚间觉得攻壳机动化的赛博世界已然降临。
或许我们正在见证历史性转折:国有资产从沉重的物理存在,蜕变为流动的数字符号。这个过程既释放了巨大价值,也埋下了系统性风险的种子。就像老王醉醺醺说的:“以前资产贬值顶多烂在地里,现在鼠标一点,可能半个省的养老金就蒸发在云端。”
下次经过那些闪烁着LED屏的国资大厦时,不妨想想——里面跳动的数字,或许正有你的医保资金在参与这场永不落幕的资本魔术。而魔术师们需要的,不仅是喝彩,更需要有人时刻盯着他们的衣袖。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543/